習慣決定一生的成敗什麼是習慣
我們知道,人們的日常活動大多數都已形成一種習慣,從幾點鍾起床、怎麼刷牙、讀報、吃早餐、外出上班……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那麼,到底什麼是習慣呢?
《美國傳統詞典》是這樣定義“習慣”的:①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②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③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
人一旦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生活中的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路徑依賴”。
我們都知道火車行駛的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8.5英寸,為什麼不是別的什麼寬度,而要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最早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設計的,而電車的標準輪距正是4英尺8.5英寸。
那麼,電車的輪距為什麼要確定為4英尺8.5英寸呢?這是因為最早的電車是由造馬車的人設計的。
馬車又為什麼采用這個輪距標準呢?據說,這是因為英國馬路上的車轍痕跡的寬度是4英尺8.5英寸,如果馬車用其他輪距的話,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被撞壞。
這些轍跡的距離又是怎樣決定的呢?這些古老的馬路大都是由古羅馬人為他的軍隊鋪設的,而他們的戰車的寬度就是4英尺8.5英寸。而戰車的寬度是由拉著戰車的兩匹馬的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馬屁股的影響還不止於此。就連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兩旁的兩個火箭推進器的距離也是4英尺8.5英寸。
馬屁股的影響揭示了一條影響深遠的定律,即“路徑依賴”理論。
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是道格拉斯·諾思。他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製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與物理學中的慣性類似,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依賴的產生則是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製使然。”換言之,人們一旦選擇走上某一正確的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不斷地自我強化,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政治、個人,都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然而,如果一開始選擇的路徑是錯誤的,那麼就有可能沿著錯誤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從而導致停滯。而想要從“鎖定”狀態脫身是十分困難的。總之,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壞的敵人。
其實,所謂的“路徑依賴”和馬屁股影響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習慣”。
日常生活中,人們如果不斷地重複某種行為,就會形成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即習慣性行為。它的長期積累便形成了思維和性格的固定傾向,最終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起支配作用。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已經通過不斷地重複某個動作,在潛意識中轉化為程序化的慣性。也就是說,不等你思考,它便自動運作了。這種自動運作的力量,即是習慣的力量。
成功離不開好習慣
有的人一生順利,有的人命運多舛;有的人事業輝煌,有的人碌碌無為;有的人屢敗屢戰,最終成功;有的人竭力奮爭,結果一事無成。人生的後麵似乎有一隻神奇的手在指揮著每一個人。其實這隻無形的手不是別的,正是人的習慣。
1998年5月,華盛頓大學有幸請來世界巨富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演講。當學生們問到“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比爾·蓋茨對此也深表同感,他說:“我認為沃論關於習慣的話完全正確。”
兩位殊途同歸的好朋友道出了自己成功的訣竅:習慣決定成功。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盧致新也說:“習慣兩個字一直在起作用:一個人習慣於懶惰,他就會無所事事地到處溜達;一個人習慣於勤奮,他就會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成功的人們似乎永遠在成功,失敗的人們似乎永遠在失敗。
曆史上,眾多成功者的成功都離不開他們自身所具備的好習慣。
美國建國期間的偉人富蘭克林有一個習慣,每天晚上都要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看看自己哪些方麵存在著不足。他曾為自己總結出13個很嚴重的錯誤:如浪費時間、為小事煩惱、和別人爭論衝突等。在富蘭克林看來,除非他能夠減少這一類的錯誤,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成就。此後,他便一個禮拜選出一項缺點來進行“搏鬥”,然後把每一天的“搏鬥”結果做成記錄。到了下個禮拜,他會另外再挑出一項缺點,去做另一嘲搏鬥”。正是這一檢視自我並努力改正缺點的習慣,使富蘭克林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敬愛也最具影響力的人。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命運,都希望在生活和事業中取得成功。你無需靠學曆,無需靠親朋,隻需具備和養成了成功的好習慣,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走上成功的坦途。
40年前,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遨遊了108分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這個榮譽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他能在20多名宇航員中脫穎而出,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成全了他。在確定人選時,20個候選人實力相當,躍躍欲試。在演習之前,主設計師發現,在他們之中,隻有加加林一個人是脫了鞋進入機艙的,其實脫鞋進入機艙隻是他心細的個人習慣,他怕弄髒機艙。主設計師看到有人對他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飛船這麼倍加愛護,當時非常感動,於是,他當即決定讓加加林執行試飛。
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複後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人的知識積累、才能增長、極限突破等等,都是行為不斷重複成為習慣性動作的結果。有些人過於在意那些優秀的強者表現出來的天賦、智商、魅力和工作熱情,而實際上,我們把那些表現歸納分析,就會發現實際上存在一個簡單的要點,那就是習慣。在我們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我們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向成功,最重要在於丟掉壞習慣,培養和憑借好習慣的力量去搏擊風浪。
別讓壞習慣害了你
很多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有天分,但他們一定比別人更勤奮,更有恒心和毅力。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他們才能不斷地獲得更多的知識,變得更有毅力,更執著於夢想和目標;失敗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愚蠢,但是他們往往優柔寡斷、不思進取,缺少信心和毅力,正是因為壞習慣,阻礙了他們邁向成功和幸福的腳步。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凡事都有其兩麵性。習慣也是一樣,有正麵就有負麵。正麵的是好習慣,有助於我們的成功;而負麵的壞習慣,則會導致我們的失敗。好習慣是步入成功的基石,而壞習慣是阻礙成功的惡魔。
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曆、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待遇在同行業很有競爭力,所以有許多高素質的人才都來應聘。
有幾個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老總麵試。這幾個年輕人想,這很簡單,隻不過走走過場罷了,準十拿九穩了。一見麵老總卻說:“很抱歉,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鍾,你們能不能等我?”幾個年輕人說:“沒問題。”等到老總走了。幾個年輕人個個躊躇滿誌,得意非凡,閑不住,便圍著老總的大寫字台看,隻見上麵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那一摞,看完了還交換。
10分鍾後老總回來了,說:“麵試已經結束。”“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埃”老總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齲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這幾個年輕人一聽,頓時都後悔莫及,他們困惑地說:“我們長這麼大,就從來沒有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因為這樣的壞習慣而毀掉自己前途的事情還有很多。習慣作為我們的終身伴侶,是最好的幫手,也可能成為我們最大的負擔;它會推著我們前進,也可以拖累我們直至失敗;它是所有偉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凶。
習慣一旦形成,就極具穩定性,心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著我們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決定著我們的生活起居。日常的生活本身就是習慣的反複應用,而一時遇上突發事件,根深蒂固的習慣更是一馬當先地衝到最前麵。習慣是通往成功的最實際的保證,可是也會成為通向失敗的最直接的通道。因此,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摒棄那些有趨勢要形成的壞習慣,改正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
故態複萌是習慣改變的最主要障礙,80%的試圖改變壞習慣的人會在90天內複發,不論是什麼習慣——包括抽煙、酗酒、賭博、貪食、不可抑製的購買欲或過度工作。
心理學家曾把複萌歸於人們不能抵抗老習慣所產生的生理的心理上的渴求。這種渴求在最初幾天或幾周確實是很難抵禦的。但是,許多人卻是在最困難時刻已經過去後複發。
為什麼功虧一簣?心理學家隻得另找原因。他們發現生理上需求及自我克製缺乏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感情上的苦惱”所致。心理學家普羅克斯卡認為,80%的人是在他們感到氣憤、憂慮、抑鬱、煩惱或孤獨時恢複壞習慣的。
壞習慣並不是無法改變的,隻要你高度地重視它,持之以恒地摒棄它,用一個新習慣(同樣使你感到滿足的)來代替它,就沒有不能改變的。這似乎十分困難,但下述具體方法有助於你的成功:
1.以新代舊
在改變壞習慣的過程中,雖然老習慣被戒了,但在一段時間內情感需求卻並未告終,因此用一種新習慣來代替原來習慣所產生的滿足感是必要的,如體育活動、跳舞等。要在事前培養新習慣而不能等到渴望襲來時再培養。同時注意,老習慣在什麼場合會出現,就在同樣場合采用新習慣,例如抽煙時使你的手中有物在握,則在煙癮來時可以以編織或玩樂器取代。
2.避開誘因
如果你總在飲咖啡時吸煙,就改為喝茶或喝其他軟飲料;如果午間休息引起你購物欲,則在這時安排體育活動;如果因為與某些朋友在一起就要飲酒,就改變交往對象。
3.目標適中
不要把目標定得太大太遠,例如改變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就可以買一輛新汽車,這目標定得太大而難以實現。不如先定小目標,再逐步擴大戰果。
4.求得支持
許多戒除不良習慣的人都體會到,別人的支持對自己來說十分重要,是防止複發的有效手段。這種支持可以來自家庭、朋友和誌同道合的同事。先向他們談你戒除壞習慣的計劃,請他們監督你。當誘惑到來時,他們就會幫助你克服困難。
5.自我獎勵
在改變過程中,每有一次進步或突破,如戒煙已一周,便可以自我獎勵一下,比如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增加動力的好方法,它將贏得下一次的成功。
6.不找借口
“我隻是晚了一分鍾”“這支煙是抽著玩玩”,諸如此類的借口,其實都是故態複萌的先兆,應當控製自己的意誌,防止半途而廢。
當壞習慣被好習慣逐個取代時,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善於改變自己的習慣,並擁有很多好習慣。這樣,你距離成功,距離美好的生活也就越來越近了。那麼,改變習慣,從現在開始,不要再拖延。
培養好習慣受益終生
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和習以為常的老習慣,有時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關鍵。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具備通往成功的好習慣呢?
“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東西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
美國學者特爾曼從1928年起對1500名兒童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這些“天才”兒童平均年齡為7歲,平均智商為130。成年之後,又對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沒有什麼成就的20%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發現,他們成年後之所以產生明顯差異,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而後者則甚為缺乏。
可見,習慣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例如人們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當你不斷地重複一件事情,最後就有了應該和不應該,並且形成了所謂的真理。可見,習慣是由重複製造出來,並根據自然法則養成的,就如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那麼,習慣完全可以經過主動積極的改變而重新培養和形成。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會多一分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就會多一次成功的機遇;多一個好習慣,生命裏就會多一種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但要想建立良好習慣,就必須專注執著、持之以恒。
習慣問題專家周士淵說:“目標就像織女,是你所追求的漂亮的東西,而習慣則像是牛郎,很勤懇、踏實。目標和習慣加起來就是‘天仙配’。”周士淵在解釋這一對“天仙配”時說道:“有了目標,你一定要為這個目標設定一些習慣,等習慣養成了,離目標的實現也就不遠了。而有了好的習慣,你也可以為這個習慣找一個目標,使自己更有成就感。當然這時說的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習慣也要數字化。因為習慣是抽象的東西,隻有量化後才好執行,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時等。”“習慣就像燒開水一樣,”周士淵說,“燒燒停停水永遠不會開,剛熱了又涼了,隻有一股勁將它燒到100℃,你就成功了。所以,習慣要‘五動’,即啟動、恒動、自動、永動和樂動。”簡單的事天天做就成了不簡單,容易的事認真做就成了不容易。當你的“好習慣”成為習慣後,一切規律都將改變,你也會自然而然地維持你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