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好習慣要從小培養(1)(1 / 2)

好習慣要從小培養1充分認識到習慣的力量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表現出某些習以為常的言行,而這些言行往往不是經過大腦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習慣”。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隻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

任何習慣都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們通常把習慣形成的過程分成三個層次。最低的層次處於不自覺階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斷強化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層次的習慣;第二個層次開始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靠內部的自我監督,也是在經過多次重複以後形成,一旦這種行為習慣被破壞,就需要內部調整了,但是要有意誌努力;第三個層次就是自動化,這時達到了類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監督,也不需要意誌努力,而是成為行為習慣。

比如說,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學習為樂趣;自覺地看書、認真地聽講,學習中耳、眼、手、口並用;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等,那麼家長和老師就不需要每天監督孩子學習,他們自己也不會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了。

巴頓出生於一個富足之家,是全家寵愛的獨子。上小學時,他被送進一所走讀學校,但因為那裏環境與家裏完全不同,老師也不像家中長輩那樣百般嗬護他。小巴頓很不適應,學習很糟糕,與同學關係也很緊張。父親感覺這對小巴頓的成長不利,於是在他剛剛10歲時,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製學校。

這所封閉式學校實施軍事化管理,學生們都過著軍營式的生活。早晨,隻要鍾聲一響,學生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疊被子、刷牙洗臉、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節奏,就會受到懲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用涼水洗漱。夥食也就勉強算得上是“粗茶淡飯”……小巴頓簡直是從天堂掉進了地獄。

由於條件確實艱苦,小巴頓對這所寄宿學校更不適應,每逢星期一早晨送他去上學時,他就大哭大鬧,不願意去上學,希望父親能給他重新換一所學校。折騰了幾個星期,小巴頓瘦了很多。母親和姑姑對他父親的做法很不理解。但父親仍然堅持,始終認為磨難和鍛煉對巴頓不是壞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營養劑”。

這段生活為巴頓日後事業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此,巴頓成名之後十分感謝父親當年給自己吃的這些苦頭。

作為家長在空間上,要善於把孩子放在一個沒有誘惑源的空間裏,使孩子處於能夠把握自己的環境中,什麼歌廳、舞廳、遊戲廳、台球室這些地方盡量少去,這些地方,孩子一旦進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棄好習慣。

古代的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曾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