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林徽因·梁思成】一身詩意千尋瀑
他曾問她:“為什麼選擇我?”
她說:“我會用一生來回答。”
--林徽因與梁思成
1940年,冬,李莊上壩村。
這地處西南邊陲的小村子原本隻有幾十戶人家,卻在1939年到1940年間,陸續迎來了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等一大批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
外間已是烽火連天,這裏卻因為偏僻貧窮而暫時被日軍遺忘,有了些難得的安寧。許多人流徙千裏,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這裏,使得這名不見經傳的小村突然成了中國大後方的學術中心。
一個隨父母而來的孩子問母親:“媽媽,如果日本人打到這裏,我們怎麼辦?”
“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麼?”母親神色平靜而淡然,“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麼?”
孩子愣住了,他仰頭看自己的母親,她的眼神告訴他,她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打算,無論如何也不會向日寇屈服,那個瞬間,他突然覺得這仿佛已經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慈母了,她眼裏有堅定的神采,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許多年後,長大後的他才明白,那種堅定便是知識分子的氣節。
這位母親便是林徽因,著名的建築學家和詩人,中國20世紀30年代有名的才女。
1904年6月,在杭州陸家巷中,一個女嬰呱呱落地。她降生在杭州最好的時節,初夏的風穿堂而過,空氣中有梔子花的甜香。
這女孩子便是林徽因。她最初被起名為“徽音”,名字出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名字是女孩子的祖父起的。但是,當女孩子長大之後,為了避免和當時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她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林徽因”。
她說:“我並不擔心別人把我的東西當成他的,我隻害怕人們把他的東西當成我的。”
她一直這樣驕傲。
祖父給她起這個名字,是希望她繼承中國女性溫柔敦厚的傳統美德。然而,長大後的徽因絕少表現出“三從四德”的恭順,反而充滿著西方的自由與獨立精神。
這也許和她的成長經曆有關。
林家是個大家族,翻譯過《茶花女》的文學家林紓,寫《與妻書》的林覺民都是林家的人。
徽因的祖父名叫林孝恂,是光緒年間的進士,曾留學日本,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而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也是時代的翹楚,曾兩度留學東洋,投身辛亥革命,推行“憲製運動”,終身致力於公理與和平。
然而,林徽因的母親並不受寵,她是浙江嘉興一位小作坊主的女兒,不識字,也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而且因出身商家而不善女紅,因此討不到婆婆和丈夫的歡心。
徽因八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一位程姓太太,她是個上海女人,很會說話,又接連生了兒子,很快,便贏得了林家的一致喜歡。
得寵的程氏二娘與她親生的孩子住在寬敞明亮的前院裏,而徽因的母親則幾乎被整個林家遺忘,她和徽因被安置在相對陰冷狹小的後院裏。在徽因的童年記憶裏,母親的形象總是和怨言、淚水聯係在一起,她幾乎不記得母親的笑容。
在這樣的家庭裏長大,徽因一生都對封建思想深惡痛絕,她厭惡男子的“三妻四妾”,也不願做恭順謙卑的“賢妻良母”,長大後,她隻要想到自己的童年,就會無比渴望一段完整的獨屬於她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