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羅切斯特先生的名字,也沒有說起我的婚事。他的信平靜而友好,但很嚴肅。從那以後,他雖不經常來信,卻按時寫給我,祝我快樂,並相信我不會是那種活在世上,隻顧俗事而忘了上帝的人。
你沒有完全忘記小阿黛勒吧,是不是呀,讀者?我並沒有忘記。我向羅切斯特先生提出,並得到了他的許可,上他安頓小阿黛勒的學校去看看她。她一見我便欣喜若狂的情景,著實令我感動。她看上去蒼白消瘦,還說不愉快。我發現對她這樣年齡的孩子來說,這個學校的規章太嚴格,課程太緊張了。我把她帶回了家。我本想再當她的家庭教師,但不久卻發現不切實際。現在我的時間與精力給了另一個人——我的丈夫全都需要它。因此我選了一個校規比較寬容的學校,而且又近家,讓我常常可去探望她,有時還可以把她帶回家來。我還留意讓她過得舒舒服服,什麼都不缺。她很快在新的居所安頓下來了,在那兒過得很愉快,學習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她長大以後,健全的英國教育很大程度上糾正了她的法國式缺陷。她離開學校時,我發覺她已是一個討人喜歡、懂禮貌的夥伴,和氣,聽話,很講原則。她出於感激,對我和我家人的照應,早已報答了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予她的微小幫助。
我的故事已近尾聲,再說一兩句關於我婚後的生活情況,粗略地看一看他們的名字在我敘述中反複出現的人的命運,我也就把故事講完了。
如今我結婚已經十年了。我明白一心跟世上我最喜愛的人生活,為他而生活是怎麼回事。我認為自己無比幸福——幸福得難以言傳,因為我完全是丈夫的生命,他也完全是我的生命。沒有女人比我跟丈夫更為親近了,比我更絕對地是他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了。我與愛德華相處,永遠不知疲倦,他同我相處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對搏動在各自的胸腔裏的心跳不會厭倦一樣。結果,我們始終呆在一起。對我們來說,在一起既像獨處時一樣自由,又像相聚時一樣歡樂。我想我們整天交談著,相互交談不過是一種聽得見、更活躍的の
於是我的愛德華和我都很幸福,尤使我們感到幸福的是,我們最愛的人也一樣很幸福。黛安娜和瑪麗·裏弗斯都結了婚。我們雙方輪流,一年一度,不是他們來看我們,就是我們去看他們,黛安娜的丈夫是個海軍上校,一位英武的軍官,一個好人。瑪麗的丈夫是位牧師,她哥哥大學裏的朋友,無論從造詣還是品行來看,這門親事都很般配。菲茨詹姆斯上校和沃頓先生同自己的妻子彼此相愛。
至於聖·約翰·裏弗斯,他離開英國到了印度,踏上了自己所規劃的道路,依然這麼走下去,他奮鬥於岩石和危險之中,再也沒有比他更堅定不移、不知疲倦的先驅者了。他堅決、忠實、虔誠。他精力充沛、熱情真誠地為自己的同類含辛茹苦,他為他們開辟艱辛的前進之路,像巨人一般砍掉攔在路上的信條和等級的偏見。他也許很嚴厲,也許很苛刻,也許還雄心勃勃,但他的嚴厲是武士大心一類的嚴厲,大心保衛他所護送的香客,免受亞玻倫人的襲擊,他的苛刻是使徒那種苛刻,他代表上帝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他的雄心是高尚的主的精神之雄心,目的是要名列塵世得救者的前茅——這些人毫無過錯地站在上帝的寶座前麵,分享耶穌最後的偉大勝利。他們被召喚,被選中,都是些忠貞不二的人。
聖·約翰沒有結婚,現在再也不會了。他獨自一人足以勝任辛勞,他的勞作已快結束。他那光輝的太陽急匆匆下沉。他給我的最後一封信,催下了我世俗的眼淚,也使我心中充滿了神聖的歡樂。他提前得到了必定得到的酬報,那不朽的桂冠。我知道一隻陌生的手隨之會寫信給我,說這位善良而忠實的仆人最後已被召安享受主的歡樂了。為什麼要為此而哭泣呢?不會有死的恐懼使聖·約翰的臨終時刻暗淡無光。他的頭腦十分明晰;他的心靈無所畏懼;他的希望十分可靠;他的信念不可動搖。他自己的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保證:
“我的主,”他說,“已經預先警告過我。日複一日他都更加明確地宣告,‘是了,我必快來,’我每時每刻更加急切地回答,‘阿門,主耶穌嗬,我願你來!’”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