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亭命令在禹王廟後邊池塘邊的空地上,挖了一個大坑,然後將劉洪超這些人的屍體,一股腦丟進去,全部掩埋起來。
而戰死的鹽丁,則在一旁樹林邊,專門找一地方掩埋。
忙完這些,天色已經放亮,李亭再次來到禹王廟搜查,在一間小屋裏,還捆綁著十五個給梁高達接洽的揚州鹽商。
為首者身穿紅色錦袍,圓臉,但是看上去很精神,年紀在二十五六歲左右。
在他們前麵的空地上,居然還亂七八糟的丟著十五隻鳥銃。
梁高達一指那個紅色錦袍之人道:“李公子,這位就是 跟我接洽私鹽的商人畢燁。”
畢燁一行人,名義上說揚州鹽商,其實都是徽州人。現在徽州人很多在揚州做鹽的生意,隻是現在,揚州淮安一帶的鹽,主要還是山西人和陝西人控製為主。
就河南一帶,正規做鹽生意的,幾乎都是被陝西人山西人壟斷。他們到處建山陝會館,以此為紐帶,做他們的生意。不光是鹽,還有茶葉,布匹,木業等等。
徽州此地,山多地少,謀生不易,自從鹽引廢除之後,大量的徽州人湧入揚州開始做鹽的生意。
他們肯吃苦耐勞,漸漸在這一行站穩腳跟,但是,跟老牌的鹽商,山西人和陝西人相比,他們還是勢力單薄。
在河南一帶,他們也開始從事各種生意,但是跟山西人和陝西人來比,還是薄弱很多。
他們更多的人,則是隻能從事走私一類,從淮安一帶,偷偷將鹽送到各地,賣給各地的小鹽販子。
這個畢燁,就是這樣,他就是梁高達和鄭雲九的上家。
李亭揮手,有人上前,先給他們鬆綁。畢燁帶著手下之人,千恩萬謝,就要給李亭行大禮。
這時,李亭注意到,地上那些鳥銃,跟一般鳥銃似乎有些不同。
李亭一指地上的鳥銃道:“畢先生,這些鳥銃,怎麼跟其他鳥銃不同?”
本要行禮的畢燁一愣,頓時眼睛閃著亮光道:“哼,劉洪超那些人不識貨,昨天將我們捆綁在這裏,本來要將他們的銃拿走,後來看我們的銃跟別人的銃不同,竟說我們的都是用來嚇唬人的,根本不能用。
哈哈,他們那些笨蛋,哪裏懂得,這銃乃是自生火銃,根本不用點火繩的。”
李亭看去,果然地上的銃,果然沒有火繩,劉洪超以為不能用,所以還是給畢燁留在這裏。
可對於李亭來說,他對於槍械的進化還是略知一二的,地上的鳥銃,乃是火繩槍的革命性產品,燧發槍。
燧發槍跟火繩槍相比是革命性的產品,不僅僅在於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
更在於燧發槍的出現,終於在新兵器跟舊兵器的較量中,開始取得優勢,從此弓箭開始退出曆史舞台。
可是,燧發槍在明朝的出現,幾乎與歐洲是同步的。明朝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畢懋康,同時也發明了燧發槍,他命名為自生火銃。
新式的武器還沒有規模推廣,明朝就滅亡了。
從此,技術革命再也沒有機會,等到大規模的燧發槍出現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則是要到太平天國起義時期。
這個中間的軍事革命,幾乎耽擱了整整兩百年。
從此,這片土地上,長達幾百年的各方麵落後於人家。以至於後來西方以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在這片土地上予取予求。
李亭聽到畢燁所說,這乃是自生火銃,頓時明白,他跟畢懋康關係肯定不尋常。
“畢懋康是你什麼人?”
李亭緊盯著畢燁問道。
畢燁就是一愣,看看李亭,雖身材高大,不過麵目稚嫩,隻有十五六歲的樣子。
他怎麼能知道畢懋康呢?
不過,畢竟是這個李亭救了自己。
畢燁笑道:“他老人家是我的族叔。您認識他老人家?”
李亭搖搖頭道:“不認識,不過他的大名,我聽聞已久。”
“那太好了,李公子,您救了我們的性命,又知道我族叔,我們也算是有緣。我們這次販運的私鹽,我折半價賣給你們,你們盡快運走,我們這就回去。
以後,我還能大量的從揚州,從淮安給你們送來更多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