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想起我們該有的樣子(1 / 3)

竹節對竹的纏束,便是適時而得宜的。適時,它不幹擾竹的生長,卻又有節律的出現;得宜,它的出現使竹的生長不致因恣意而脫軌。對這樣的引申,現代植物學家定然有足夠的科學理據加以駁斥,或一笑置之。可在古人那裏,此類關乎正當生活的領悟,才是要緊而迫切的。現代植物學家可以清晰地分解與生活無關的竹節的性狀。古人則更願意從竹節那裏獲得生活的啟示。

小毛,現在我們知道,在古人看來,竹節對竹的纏束不隻是自然現象,還提供了道德洞見。

這個道德洞見的第一層意思是:生命應當接受約束。

但是,這看起來似乎與現代人的道德意識並無區別。現代人亙古未有地講求紀律。如果說紀律就是一種約束的話,現代社會對人的約束技術大概遠在古人之上。

所以我們必須立即加以澄清:現代人把約束視為必要的惡;古人則認為約束是必要的善。

這又如何理解呢?不妨想象兩位母親。

其中一位,堅信自己的孩子應該快樂而無拘無束地長大,順應本性的快樂成長,本來就是生命的最高目的。可是,這位母親擔心,完全地放任,會讓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吃虧。另外,這位母親終將發現,一個恣意成長的孩子,連自己都無法忍受。於是,她決定給孩子頒布紀律。紀律的目的,隻是保證生活的秩序與孩子的安全。母親約束孩子,是為孩子好。而所謂“為孩子好”,是出於利害得失的計算。

另一位母親,認為孩子的生物本性不足信任。教養孩子成人,意味著依據更完美的模板雕塑他。雕塑當然不代表可以隨意捏造生命的形狀,而是讓生命裏最好的那部分顯露出來。大衛本就藏在岩石當中,米開朗基羅的工作,是把多餘的石渣鑿掉。這位母親也一樣。她約束孩子,首先不是幫他避免可能的壞,而是讓他承當本應承當的好。而所謂“本應承當的好”,並非來自利害得失的計算,隻是人之為人的義務——本即藏於頑石中的最美好的部分。

前一位母親,把約束視為必要的惡;後一位母親認為約束是必要的善。前一位母親會說,約束是有用的。後一位母親會說,約束是應當的。後一位母親,肯定更能理解“節”字提供的道德洞見。

小毛,你大概會立刻追問:“有用”與“應當”,又有何區別,聽起來差不多嘛。不妨再想象一下:一個失眠的人,需要一段旋律撫平情緒。這時,他不一定選擇貝多芬,一首故鄉童謠或許見效更快。也就是說,對失眠的他而言,童謠比貝多芬更“有用”。一旦擺脫失眠困擾,此人可能在貝多芬和童謠之間重新選擇。根據他的音樂教養,他會承認貝多芬的價值,“應當”在童謠之上。區別就在這裏:“有用”是基於需要計算效果;“應當”則根據更為穩定的,不隨臨時需要而改變的尺度。

竹節對竹的纏束,便是適時而得宜的。適時,它不幹擾竹的生長,卻又有節律的出現;得宜,它的出現使竹的生長不致因恣意而脫軌。對這樣的引申,現代植物學家定然有足夠的科學理據加以駁斥,或一笑置之。可在古人那裏,此類關乎正當生活的領悟,才是要緊而迫切的。現代植物學家可以清晰地分解與生活無關的竹節的性狀。古人則更願意從竹節那裏獲得生活的啟示。

小毛,現在我們知道,在古人看來,竹節對竹的纏束不隻是自然現象,還提供了道德洞見。

這個道德洞見的第一層意思是:生命應當接受約束。

但是,這看起來似乎與現代人的道德意識並無區別。現代人亙古未有地講求紀律。如果說紀律就是一種約束的話,現代社會對人的約束技術大概遠在古人之上。

所以我們必須立即加以澄清:現代人把約束視為必要的惡;古人則認為約束是必要的善。

這又如何理解呢?不妨想象兩位母親。

其中一位,堅信自己的孩子應該快樂而無拘無束地長大,順應本性的快樂成長,本來就是生命的最高目的。可是,這位母親擔心,完全地放任,會讓孩子在社會生活中吃虧。另外,這位母親終將發現,一個恣意成長的孩子,連自己都無法忍受。於是,她決定給孩子頒布紀律。紀律的目的,隻是保證生活的秩序與孩子的安全。母親約束孩子,是為孩子好。而所謂“為孩子好”,是出於利害得失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