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英雄而不少年,則大多數的女人,多半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看來,一個男人是否“英雄”,在女人的心中,其分量要比是否年輕為重。
那麼,女人為什麼喜歡英雄呢?因為英雄最能使女人感到自己是女人。有句老話,叫“女人是弱者”。男人們這樣說,女人們自己也多半這樣認為。而且,在不少女人看來,“弱”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它能使男人動心,起一種“憐香惜玉”的念頭,自己當然也樂得“小鳥依人”。事實上,不少女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對男人的依賴感,希望自己柔弱的身軀,能靠在一個堅強厚實的胸脯上。英雄們恰好能滿足女人的這種心願,當然會大受青睞。其實,不少的女人,即便嫁不了什麼英雄,在擇偶時,也寧肯選擇“成熟男性”而不是“漂亮男孩”,至少也要比自己大幾歲才好。因為成熟意味著可靠。漂亮男孩雖然讓人喜愛,卻又讓人覺得靠不住,除非他是英雄。一個人既然是英雄,當然一定有兩下子,也就肯定靠得住。可靠讓人放心,年輕讓人動心,所以最受青睞的,也就是少年英雄。
但,這隻是原因之一。
女人們的愛英雄,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這就是英雄特別容易受傷害。英雄為什麼特別容易受到傷害呢?第一,凡英雄,都必須奮鬥,這就容易樹敵;第二,凡英雄,都必須出眾,這就容易招怨;第三,凡英雄,都難免會有缺點,會犯錯誤。但是,一般人有缺點、犯錯誤,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他們原本是普通人。英
雄就不一樣了。在一般人看來,英雄既然是英雄,就不該有缺點,不該犯錯誤。一旦有缺點、犯錯誤,大家就不能容忍,就會群起而攻之。但英雄既然要有特色,就難免會有缺點;既然要幹事業,就難免會犯錯誤。更何況,英雄一旦有缺點,就一定是大缺點;一旦犯錯誤,就一定是大錯誤。大缺點和大錯誤當然引人注目,所以英雄也就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那麼,為什麼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的男人,竟會特別讓女人愛呢?這就必須說說女人的天性了。
女人天生有兩性,一個是“母性”,一個是“女兒性”。女人愛英雄,恰是這兩性的集中表現。英雄孔武堅強、成熟可靠,能滿足女人的女兒性要求;英雄愛犯錯誤、易受傷害,則能滿足女人的母性需求。作為母親,女人需要有男人來讓她撫愛和疼愛。如果這個能讓她撫愛和疼愛的男人竟是英雄,不難想見,這會使她興奮快樂為何如!把一個受傷的英雄摟在懷裏,撫平他身體上和心靈上的創傷,這有可能會是能讓一個女人體驗到最大幸福和滿足的事情。
當然,這種幸福和滿足是雙方的。
正如女人天生喜歡既當女兒又當母親,男人最喜歡的,也正是那些一半像女兒一半像母親的女人。女人像女兒,可以使男人覺得自己是成功的英雄;像母親,則可以使男人覺得自己是受傷的英雄。成功也好,受傷也好,好歹也都是英雄。
其實,正如女人天生就有母性和女兒性,男人也有自己的天性。男人的天性也許可以叫做“父性”和“兒子性”。不過,男人的這兩性是片麵的。他隻有在女人麵前才再現出這兩種天性。也就是說,他隻想做女人的父親和兒子。盡管從表麵上看,中國人似乎更重視父子關係:父親去世,兒子要有“斬衰”;母親去世,兒子隻服“齊衰”。生了兒子,其慶典當然也比生女兒隆重。但這是“禮法”所使然,而非“天性”所使然。而且,禮法要作此規定,正好說明男人的天性不是傾向於父子關係,而是傾向於母子關係和父女關係。這種天性常常會隱蔽地、曲折地、不經意地表現出來。比方說,妻不妾,就因為妻乃父所指定,父子之間的敵對情緒弄不好就會轉嫁到妻的身上,而年齡比自己小得許多的妾,則又有可能被當作女兒來疼愛。
事實上,在中國人這裏,感情最深的往往首先是母子,其次是父女,再次才是父子,最淡薄的則是夫妻。中國文學史上讚美謳歌母親的故事和詩篇汗牛充棟,讚美謳歌父親的故事和詩篇卻寥若晨星。有人統計過,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孝敬父母雙親的六例,單獨孝敬母親的十三例,婆婆一例,單獨孝敬父親的隻有四例,其中一例還說是因為母親早逝,這才移思母之情而孝敬父親。倘由此推論,則孝敬雙親的六例中,說不定還有一半是父親搭了“便車”。至於諸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世上隻有媽媽好”等等,更是膾炙人口,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卻很少有人能想出歌頌父親的名句。當然,父子感情好的也不少,但那些父親,多半是“慈父”,多少有些像母親的。
男人隻有在女人麵前才能顯示自己的天性,說明男人其實更依賴女人。
正因為男人和女人之間如此地互相依賴,所以才要強調他們的獨立自由。因為如不強調獨立自由,則依賴就會變成依附,而不是依存。依存和依附是不一樣的。依附是一種不平等關係,一方是主,另一方則是從。依存卻是雙向的,對等的,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相互賴以生存,就叫做依存。男女之間,正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