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科考武藝(1 / 3)

一個青銅鼎少說也有幾百斤。當時,隻有力能扛鼎之人,才有資格成為虎賁之士,而武士軍將也多憑力大而勇冠三軍,揚名天下。

“弓刀石馬步箭”是舊時武科考的項目。自打唐朝武則天稱帝,於長安二年(702)開設武科舉考試,直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終止武科舉考試,曆經唐、宋、金、明、清五朝1199年,考試內容雖各朝多有變化增減,但有關武藝的考量,大抵不離“弓刀石馬步箭”。

(一)武考內容的變遷

所謂“弓刀石馬步箭”,指步射、馬射、開弓、舞刀、掇石,是清代武科考外場內容的簡稱。這五項內容綜合考察考生的射箭本領(包括射遠和射準)和膂力,包括了武技和身體素質的考核。

這個考試項目的確定,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符合冷兵器時代戰爭形式的需要。

早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戰爭多是長距離的奔襲戰、對陣廝殺的野戰、強打硬攻的攻城戰、快捷疾奔的追擊戰。這種戰爭方式要求士卒有強健的體能和持久的耐力。在麵對麵的廝殺過程中,力氣大的兵將往往占據上風。於是,那時對兵將的挑選與訓練內容就依照著增強體能和耐力,提高臂力和膂力的目標而定。例如,春秋戰國時的魏國,訓練士卒的方法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嬴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這是對體力、耐力、速度的高強度綜合訓練,相當於“魔鬼訓練”。

“翹關”、“扛鼎”是古代軍中練力和較力的方式。“翹關”是力舉關城門的大木閂。春秋時諸侯國都城門一般都有四五丈寬,木門閂得有幾百斤重。據漢朝人高誘的解釋,翹關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門關而舉之”。這是單手舉重。“扛鼎”是力舉青銅巨鼎。“扛,橫關對舉也。”“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鼎是烹煮食物的飲食用具,也有四足的。可用雙手力舉。一個青銅鼎少說也有幾百斤。當時,隻有力能扛鼎之人,才有資格成為虎賁之士,而武士軍將也多憑力大而勇冠三軍,揚名天下。如楚霸王項羽,就是力能扛鼎的勇士。對士卒的武藝尚且如此要求,對軍將的要求自然更高。當然,兵法及謀略是選將的另一個條件。

“翹關”“扛鼎”就是後來武科考舞刀、掇石之源。

春秋戰國時期,弓弩的使用已非常廣泛,各國軍隊普遍裝備這種殺傷力大的遠射程武器。戰國初期,趙武靈王將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引進,騎兵作為一個新兵種在戰場上大顯威風,史稱“胡服騎射”。自那時起,騎射就在中原紮根。在整個冷兵器時代,騎馬射箭技術從來沒離開過軍隊,沒離開過戰爭。至於女真人建立金朝,蒙古族人建立元朝,滿族人建立大清朝,更是將騎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以至軍隊大量使用火器之後,仍要對士卒軍將進行騎射訓練及考核。例如清朝就要求火器營也必須“月習步射六次,騎射六次,馬上技藝六次”。可見武科考“馬步箭”項目也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

“弓刀石馬步箭”是整個冷兵器時代戰爭的需要,是戰爭方式對武技的選擇。唐朝,武則天稱帝後,於長安二年開設武舉製度,目的是“恐人忘戰”,因此鼓勵人們練武,常於“裏閭間教人習射”。從此,武科考與文科舉共同成為人們追求致仕的途徑。

唐朝武科,考試項目是長垛、馬射、平射、步射、翹關。長垛指靶射,翹關是舉重。據《新唐書·選舉誌》記載,“翹關,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要求單手持一端舉起。這是考察馬步箭和臂力。唐朝還設有馬槍一項,考察馬上使用兵器格鬥的本領,“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馳馬運槍刺木人靶,刺中四板或三板為上。還有負重一項,身負重五斛米,“行二十步,皆為中第”。這是考察考生的體力和耐力。除此而外,還有掌握特殊兵器的附加項目,如筒射、機弩等。

唐朝科舉還有“材貌之選”的要求,考生中身材魁梧、偉岸、強健、壯實者優先。

宋朝初年,因宋太祖是靠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深曉掌握兵權的重要,以己度人,對武將心存疑忌,遂有尚文抑武的主張。直到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才開武科。在考試科目上,增加了策對,也就是考察考生的文化水平及對兵書戰策的掌握、理解和運用水平,對於武藝的考察則以馬射、步射為主,輔以弩踏、刀槍器械。“及上等者弓步射二石,弩踏四石五鬥以上;及中等者弓步射一石七鬥,弩踏四石以上;及下等者弓步射一石五鬥,弩踏三石五鬥以上。”還有一說,即當時考試所用弓采用軍隊常備弓。而當時軍隊“凡弓分三等,九鬥為第一,八鬥為第二,七鬥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鬥為第一,二石四鬥為第二,二石一鬥為第三。”按照這個說法,可說降低了對考生臂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