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應邀為張大為先生的著作《武林叢談》寫序,很是高興,因為我順理成章地成了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從頭一篇文章《武林·江湖》讀起,便很興奮。沒想到竟然讀上了癮,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腦海裏閃出了幾個字——這本書早就應該出。理由很簡單,它讓人們知道了想知道卻又一直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似乎知道又知道不詳細的事情。

舊時代的武林究竟有些什麼事?很難說得清楚。現代人,或者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對這個群體所了解的狀況大致也就是舞槍弄棒,打打殺殺,語言粗狂,動作張揚,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快意恩仇,殺富濟貧,飛簷走壁,深不可測,而且這些印象又大多是從影視或小說中采集來的。當你讀了《武林叢談》之後,便會發現普通百姓所了解的武林中的那些事,除了是點滴皮毛之外,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是以訛傳訛。久而久之,便人為地給中國這個特殊的群體塗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而由於過度的“神秘”,大多數人便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於是,探秘與謠傳結伴而行,最後隻能歸結在如何“練功夫”的神秘上。

江湖中人與普通百姓在飲食起居上,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而他們的生存方式、人際交往方式、禮規方式、語言溝通方式以及“職業”的分類等等,卻顯得很特殊,就像典當行、古玩行一樣。比如:舊時,靠一身武藝走江湖掙飯吃的行當很多。什麼是“瓜行”?什麼是“瓜子行”?什麼是“卦子行”?再比如:什麼是“春點”?原來,“春點”是闖蕩江湖人的一種語言(黑話),而黑話在武林中怎麼應用?何時應用?他們卻又為何用黑話溝通?在《武林叢談》這本書中都能得到翔實的解答。

我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從讀罷第一章節,便有一種與作者張大為先生對麵相坐,品茗對話的感覺。書中的文章雖然獨立成篇,卻不鬆散,不像那些讀起來很費勁的理論文章或拳法秘籍,很是輕鬆。作者仿佛帶你回到了老北京的天橋,讓你知道了,“講江湖就不能不提到老北京的天橋,講武林還是不能不提到老北京的天橋,講賣藝更是不能不提到老北京的天橋。”作者仿佛帶著你麵對麵地采訪老鏢師,從而了解了保鏢的職業分類與工作細節……這每一幅用文字構成的畫麵,都是一個具有價值的收藏品。而這本書的另一個價值,還在於它的江湖文化屬性異常鮮明和突出,為武術文史、武術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對於武術來說,我是個門外漢,由於工作關係卻讓我與武術結下了緣分。記得,我剛踏入《中國體育報》當記者不久,便幹起了《武苑》的版麵編輯工作。隨後,又相繼擔任《武術》、《武林大會》的版麵編輯,這使得我不得不頻繁參加武術界大大小小的活動,不得不與武術界的各類人物頻繁往來。時間久了,便在武術界混了個臉熟。

說實在的,我也讀過不少有關武術武林的書籍。讀得多了,居然產生了疲勞之感。翻來覆去,不過是拳法、拳理,或一些人物傳記之類。“拳法”、“拳理”的內容,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好像一個人所寫;“傳記”雖然人物不同,但事跡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好像英雄同走一條路。後來,我麵對類似書籍竟出現了躲避式的心理障礙,凡是“拳法”、“傳記”一般隻看幾眼目錄,或草草翻閱了事,凡是武俠影視更是一概不看,因為大致情節我都“了如指掌”,難以吸引眼球。而《武林叢談》卻著實地吸引了我,因為我從中知道了想知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