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茂治印(1 / 2)

他還弄清了先秦各國古文字的來龍去脈。這為他以後步入全國印壇之林奠定了深厚基礎。但是他說,他隻願意做印人,做書畫鑒定家,不願意做專門的古文字學家。

他研究古文字隻是為篆刻打基礎,起碼不要寫錯字。上世紀80年代他曾專門發表《篆刻中篆字錯寫問題》的論文。其專著《名石治印》中,他對其所刻印的每一個字,都要考證出來龍去脈。

我說:“同是藝術,人家張藝謀搞奧運開幕式,運動上萬人,何等風光;你戴一副老花鏡,伏案雕蟲鑿米,怎耐得這種寂寞?”他說:“藝術不分高低,學問隻要精深。隻要鑽進去,就其樂無窮。篆刻這一脈源遠流長,永續不斷就是明證。

再說,現代藝術也離不開傳統,奧運會取篆刻作徽標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元茂追根溯源,在研刻中國古代印章上下了大功夫。他用半透明的日本美濃紙蒙在印蛻上,仔細摹寫。刻了又磨,磨了又刻,足足刻了兩千方漢印。

他又對明代以後的流派印進行摹刻,凡是見到樣式奇特的印式,或某書畫家、鑒藏家的印鑒他都要特別仔細地摹刻下來。後來他覺得美濃紙的透明程度還不夠滿意,就用刻蠟版用的蠟紙加油煙墨、肥皂水,進行摹寫,他用這種方法又摹刻了明清流派印與名家姓名印千餘方。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都在喊“毛主席萬壽無疆”,他萌發了刻百壽印的想法,到處搜集古今關於壽字的資料,共收集了五百餘個單獨壽字,又將每方壽字印用他所涉獵過的印式刻出來,幾乎每一方印都有不同的章法和刀法變化,終於在1968年夏天刻成了《百壽印存》組印。隨著形勢的變化,萬壽無疆口號的退去,他從治印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這一龐大的組印,總感到是徒有其形,不得其神,便下狠心將其全部磨掉。

1977年中日恢複邦交之後,日本對華旅遊開始,篆刻有了新用場。李元茂也開始忙於為外國友人治印、創作書法作品。這時他又想到了重新創作刻治百壽組印,這距離第一次創作已過了十年的時間,終於他在1978年第二次刻就了《百壽印存》。

百壽印拓出來後,在友誼商店很是暢銷,日本友人爭相購買,有時一個旅遊團人手一幅。隨著百壽印名氣的增大,他的名氣也走出國門。1982年,中國新聞代表團就攜帶元茂的兩件《百壽印存》赴朝鮮,作為金日成七十大壽的禮品。

1985年,日本學者小島信子出版《冬薔薇》詩集,該書的封麵用的是元茂的《百壽印存》。但他仍不滿意,又磨掉重刻。到1994年,紀念鄧小平九十壽辰全國書法篆刻邀請展,他已重刻完90%,拓出來參加了覽展。

會後,他仍覺水平不夠好,就又全部磨掉。朋友們都想再看到他的百壽印,但他總說火候不到。這種“寂寞”還不知要守多久,我們期待著李元茂的百壽印存的第四次出台。

他還弄清了先秦各國古文字的來龍去脈。這為他以後步入全國印壇之林奠定了深厚基礎。但是他說,他隻願意做印人,做書畫鑒定家,不願意做專門的古文字學家。

他研究古文字隻是為篆刻打基礎,起碼不要寫錯字。上世紀80年代他曾專門發表《篆刻中篆字錯寫問題》的論文。其專著《名石治印》中,他對其所刻印的每一個字,都要考證出來龍去脈。

我說:“同是藝術,人家張藝謀搞奧運開幕式,運動上萬人,何等風光;你戴一副老花鏡,伏案雕蟲鑿米,怎耐得這種寂寞?”他說:“藝術不分高低,學問隻要精深。隻要鑽進去,就其樂無窮。篆刻這一脈源遠流長,永續不斷就是明證。

再說,現代藝術也離不開傳統,奧運會取篆刻作徽標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元茂追根溯源,在研刻中國古代印章上下了大功夫。他用半透明的日本美濃紙蒙在印蛻上,仔細摹寫。刻了又磨,磨了又刻,足足刻了兩千方漢印。

他又對明代以後的流派印進行摹刻,凡是見到樣式奇特的印式,或某書畫家、鑒藏家的印鑒他都要特別仔細地摹刻下來。後來他覺得美濃紙的透明程度還不夠滿意,就用刻蠟版用的蠟紙加油煙墨、肥皂水,進行摹寫,他用這種方法又摹刻了明清流派印與名家姓名印千餘方。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都在喊“毛主席萬壽無疆”,他萌發了刻百壽印的想法,到處搜集古今關於壽字的資料,共收集了五百餘個單獨壽字,又將每方壽字印用他所涉獵過的印式刻出來,幾乎每一方印都有不同的章法和刀法變化,終於在1968年夏天刻成了《百壽印存》組印。隨著形勢的變化,萬壽無疆口號的退去,他從治印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這一龐大的組印,總感到是徒有其形,不得其神,便下狠心將其全部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