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香港電影這五年 5.香港電影2007:回歸十年後的尷尬
2007年是香港回歸的第十年,十年慶典再加上邵逸夫老先生的百歲誕辰,本應是個大喜之年,但香港電影的繼續走低卻讓人一點都興奮不起來。截至到12月31日,如果不包括台灣導演李安的《色·戒》和周傑倫的《不能說的秘密》在內的話,票房過千萬的“港片”僅有區區6部。另外像《香港電影雙周刊》停刊,金像獎內地影後三連莊以及嘉禾易主等一係列事件更是標誌著曾經承載著我們無數美好回憶的香港電影的徹底淪陷。回歸十年的香港電影業,已經處在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到底是被內地電影業蠶食,將香港從世界電影的版圖上抹去,讓“港片”成為一種曆史,還是繼續維持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本經營,已經成為香港電影工作者們刻不容緩所要做出的抉擇。
一、電影篇:“港片”逐漸成為曆史
嘉禾的易主標誌著香港電影一個時代的正式結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黃金歲月裏,新藝城的“最佳拍檔”係列和嘉禾的“福星”係列交相輝映,再加上後來吳宇森的英雄片,林嶺東的“風雲”係列,徐克的武俠片,王晶的賭片和“追女仔”係列,掀起了香港類型電影的最高潮。如今徐克、林嶺東和杜琪峰“鐵三角”重聚首,大玩“故事接龍”的概念,最後湊成的卻是一部不倫不類的類型雜糅影片《鐵三角》,讓人不禁唏噓感慨道:香港的類型電影該何去何從?
年初的一部《門徒》,似乎給出了答案。這部毒品題材的警匪類型片,與以往注重警匪對決槍戰和打鬥場麵的奇觀展示不同,它既像教學片一樣對毒品工業高度精細的組織分工進行了宏大展示,又像倫理片一樣對吸毒男女痛苦掙紮的精神世界進行了細致剖析,將傳統的類型片提升到了一個新的人文高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沒有半點賀歲色彩的《門徒》以2700萬成了新春賀歲檔的票房冠軍,而真正的賀歲片《心想事成》和《雙子神偷》卻雙雙遭遇了滑鐵盧,票房都沒有過千萬。
其實這也不算什麼滑鐵盧,像《心想事成》這樣的喜劇片和《雙子神偷》這樣的動作片,雖然明星雲集,但故事老套,拍攝手法落後,最後的下場自然可悲,也證明了這種以老觀念製作的類型影片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新潮流。所以《天堂口》成了大笑話,《導火線》隻有那20分鍾武戲可以看,《兄弟》還不如《我在黑社會的日子》,而王晶的賭片《雀聖3之自摸三百番》,追女片《七擒七縱七色狼》,鬥智片《神槍手與智多星》,還有《食神》的“美女版”《美女食神》則統統都遭到了冷遇,新人新噱頭外加新的流行元素,卻還是老情節老手法,又怎能繼續引領類型潮流呢?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男兒本色》,陳木勝並沒有加入多少創作新觀念新元素,隻是讓動作更猛,火力更足,演員更年輕一點,便博得陣陣喝彩聲,畢竟大家很久沒看過如此酣暢淋漓的打鬥了。而在都市愛情喜劇方麵,由於這種類型題材已經不流行了,所以僅有的《十分愛》、《單身部落》和《合約情人》就開始了它們的創新實驗,一個把愛情拍出了懸疑色彩,一個大興女權主義玩弄男人,還有一個雖然故事情節有點老套,但也力爭讓影片多一些時尚和喜劇的元素。彭氏兄弟的驚悚片也在變,《C+神探》便在片尾字幕流動完之後給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香港版),而《森冤》則把森林死亡恐怖歸結為超自然的力量,最後連外星人都“請”出來了。當然類型的探索和創新必須得有個限度,否則像《明明》和《第十九層空間》那樣大玩影像實驗而不顧觀眾感受的MTV式作品,最後隻能淪為年度笑柄。
由於今年是香港回歸十周年,所以也出現了三部紀念“回歸”的電影,整體質量參差不齊,卻都通過個體的人生浮沉來反映香港這十年的風雲變幻,再現了金融風暴、啟德機場關閉、千禧年之夜、非典災難等重大事件。其中《每當變幻時》和《老港正傳》講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所以更加貼切,而《女人本色》則放棄了草根情懷,講述的是公司高層人員的奮鬥興衰史,無形中同普通觀眾拉開了一段距離。另外影片經常將悲劇化的情節和喜劇化的情節集中堆砌,最後的結果也就顯得很矯情了。
回歸十年,港片不僅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也失去了其純正的“港味”,許多所謂“港片”都把故事的發生地設在了內地,比如《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和《合約情人》,除了主創人員和某些主要演員是香港人之外,影片所描述的都是內地人的生活,和香港本身並無多大聯係,屬於“大華語電影”範疇。就連《兄弟》這種“純粹”港片都會讓於榮光和黃奕來上一段莫名其妙的“北大戀”。而港片為了迎合內地的口味,在內地發行時不得不在其內容上做出相應的妥協,刪的刪,減的減,甚至還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字幕和台詞。
而《色·戒》這樣的“大華語電影”勇奪年度票房冠軍,更是讓“港片”的意義變得模糊起來。也許杜琪峰、彭浩翔、王晶、邱禮濤,還有劉德華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捍衛港片的尊嚴,但隨著以橙天娛樂為代表的內地電影公司的大舉入侵,以及內地和香港,還有台灣影人之間合作的進一步加強,沒準“港片”就會在下一個或者下下個回歸的十年慶典中成為供大家所緬懷的曆史!
附1:我心目中年度十大佳片(排名不分先後):
《門徒》:如果你看完該片之後能夠遠離毒品,則證明了該片的成功;如果你看完該片之後能夠製造毒品,同樣證明了該片的成功。
《男兒本色》:年度最佳動作電影,比《導火線》打得更痛快,更直接。
《十分愛》:這部愛情小品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障眼法,看見的未必是真的,真的你未必能幸運地看見。”
《性工作者十日談》:不再以歧視的眼光來看待性工作者,而是用細膩的光影筆觸記錄了她們的辛酸和無奈。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大都市裏的夢想家最終隻能回歸平庸的現實,從姨媽身上可以看到我們自己。
《出埃及記》:彭浩翔的第六部作品,又是一次創新的體驗,已經初步有了一點大師的風範。
《每當變幻時》:現實主義題材的文藝小品。紛繁的時代變遷,細膩的感情流動,讓人倍感溫馨。
《破事兒》:彭浩翔的短片集,瑣碎的破事兒,卻讓人更近距離地體味生活。
《神探》:銀河出品,必屬佳作,這是一部以偵破和奇幻的元素所包裝的對人性進行探索的影片,預示著“銀河映像”今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