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涅槃 5.佛陀傳法編年
釋迦牟尼三十歲成道,約當公元前535年,當年即趕往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說法,講的是苦、空、無常的道理,後來又繼續闡發四諦。公元前534年,耶舍及其父親歸依佛,一出家,一在家;並調伏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然後前往王舍城,到頻婆娑羅王住處,為國王說法,使頻婆娑羅王以及王舍城人民得到覺悟。王舍城長者迦蘭陀奉獻竹園作佛陀講道的精舍,這是佛建立講堂的開始。公元前533年佛在象頭山為龍王鬼神說法。公元前532年,舍利弗和目犍連前往竹園精舍求佛準許出家為比丘,這時歸依佛的僧團已有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巨富摩訶迦葉在佛的說法及感召下,內心解悟,求佛出家,這是後來佛滅度後結集佛經的有力組織者,因為有大威德智慧,所以叫做大迦葉。以上均在摩揭陀國境內。公元前531年,到毗舍離國,因耶舍出家後,又還鄉與原來的妻子過性生活,被僧團內的比丘們認為行為不檢點幹淨,將他的過錯稟告佛陀,佛陀便召集僧眾大會,對耶舍進行譴責:“你的所作所為有損比丘的威儀,不是潔淨的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因此而製定淫戒。公元前530年,舍衛國波斯匿王大臣須達即給孤獨長者為佛陀買造祗園精舍,請佛前往舍衛國說法。祗園精舍共有一千二百間房,安頓佛陀及僧團人員居住、講法。這一年冬天,佛在王舍城,因有僧眾盜竊財物,受到當時國王及人民的訶責,因此佛為僧眾製定盜戒。佛在毗舍離城,因難提比丘被雇殺人,因此佛陀製定殺戒。當時印度許多國家災荒,米價昂貴,和尚即比丘們很難乞討到食物,婆求河邊有一些靜坐的比丘,便相互散播謠言,妄稱他們得到了至高無上的道理,使得在家的佛的信徒們將自己的口糧分一半給這些比丘,後來信徒們到佛的住所一問,才知道他們是造的謠言,佛陀因此製定妄語戒。從此以後,凡是僧眾犯了什麼錯誤,就因事製定相應的戒律。佛教的戒律中有重戒十條,輕戒四十八條,後來隨時增訂,逐漸發展到二百五十戒等。十條重戒是僧眾們必須遵守的,根據《梵網經》的記載,這十條重戒是:第一殺戒,第二盜戒,第三淫戒,第四妄語戒,第五酤酒戒,第六說四眾過戒,第七自讚毀他戒,第八慳惜加毀戒,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謗三寶戒。輕戒四十八條內容是:第一不敬師友戒,第二飲酒戒,第三食肉戒,第四食辛戒,第五不教悔罪戒,第六不供給請法戒,第七懈怠不聽法戒,第八背大向小戒,第九不看病戒,第十畜殺具戒,第十一國使戒,第十二販賣戒,第十三謗毀戒,第十四放火焚燒戒,第十五僻教戒,第十六為利倒說戒,第十七恃勢乞求戒,第十八無解作師戒,第十九兩舌戒,第二十不行放救戒,第二十一嗔打報仇戒,第二十二驕慢不請法戒,第二十三驕慢僻說戒,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第二十七受別請戒,第二十八請僧戒,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第三十不敬好時戒,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第三十五不發願戒,第三十六不發誓戒,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第四十揀擇授戒戒,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第四十七非法製限戒,第四十八破法戒。佛陀的精神是大戒必須遵守,但有時小小戒則可以舍棄,這開了後來中國禪宗狂禪的大法門,所謂佛祖心頭坐,酒肉穿腸過,便因此而找到了理論根據。這時,父王淨飯王聽說兒子得佛道已經六年了,便派婆羅門優陀夷前往舍衛國迎接佛陀回故國。佛陀便帶領著浩浩蕩蕩的僧眾們回到了祖國迦毗羅衛。回國之後,佛陀為父王及臣民說法,度了不少人出家。淨飯王看到跟從佛陀的僧眾們一個個瘦骨嶙峋,形貌萎陋,身體黑臭,就像一隻隻黑老鴉停在紫金山上一般,顯得極不相稱,於是在本國豪族中挑選五百名身強體健、相貌威武的年輕人命令他們隨佛出家,伺候左右。佛的堂兄弟提婆達多也想求佛出家,但遭到佛陀拒絕,提婆達多由此記恨在心,釀成後來犯下五逆大罪的過錯,而墮入地獄。這一年佛為僧眾說《殃掘摩羅經》。公元前529年,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闡釋苦行的道理。公元前528年,阿難剃發受戒。佛陀並囑憍陳如等人為沙彌授戒。佛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弟說法。公元前527年,佛派遣目犍連請淨飯王及耶輸陀羅允許兒子羅睺羅出家。起初遭到父王和妻子的反對,雖然後來勉強得到同意,聽從羅睺羅出家,但淨飯王是為之十分痛惜的。他因此趕到佛的住處,對佛說:“你當初出家的時候,還有難陀在;現在難陀也已經出家了,我最後的願望都寄托在你這個兒子身上,你卻硬要他出家。這樣,就再也沒有人來繼承我的國家了,國計將因此而永遠斷絕。”佛陀聽了父王的話,也有些慘戚,但既已如此,隻好設法開導安慰父王。佛因此召集僧眾,建立製度:以後凡是要出家的,如果他的父母不願意不準許,就不許出家。佛到汙穢的沼澤地帶為陀掘摩說法。佛為僧眾說《八關齋戒經》。有十七群童子,大的有十七歲,小的才十二歲,他們也要求出家為比丘,但受不了大戒的約束,更加忍受不了一天才吃一頓飯的戒律,每到半夜時就群起啼哭。佛陀聽到他們的哭聲,得知原委,於是製定製度:年滿二十才接受大戒的約束。公元前526年,佛回到摩揭陀國。樓至菩薩請求建立戒壇,為比丘受戒。佛命令在祗園精舍外院東南方建立戒壇,戒壇從地而起,有三層,象征三空。帝釋又加了一個覆釜(倒扣的鍋形)用來覆蓋舍利;大梵天王用無價的寶珠置於覆釜之上。這樣就有了五層,象征五分法身。公元前525年,佛前往恐懼樹下為彌勒菩薩說《本起經》。公元前524年,佛再回到迦毗羅衛國,為父王說法。這一次,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再一次堅決要求出家,開始佛陀不同意,後來阿難求請,佛得到姨母同意遵守“八敬法”之後,方才同意她出家為比丘尼。公元前523年,佛在毗耶離城庵羅樹園說《維摩詰經》。公元前522年,佛說《思益梵天所問經》。公元前521年,佛在南海濱楞伽山頂,說《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慧菩薩問世尊道:“那些外道尚且都不允許肉食,何況如來大慈大悲含育眾生,卻準許自己和別人都去吃肉嗎?”佛回答大慧菩薩說:“是的,有無數的原因要求我們不應當吃肉。”佛又說《金光明經》、《楞嚴三昧經》、《勝夫人經》。公元前520年,佛說《大方等大集經》。舍利弗對佛陀有怨望之情,說:“我們被稱為佛子,這都是如來的過錯,不是我們的過錯。如果如來沒有這個三乘之道,我們豈不早就已經成就正覺了嗎?”後來,舍利弗聽了佛陀所說的《法華經》,方才將這種怨望情緒打消。佛在祗園精舍。當時波斯匿王為他的父王忌日營建齋席,請佛到宮掖裏去。城中又有許多長者居士同時用好飯好菜準備接待佛陀。佛命令文殊菩薩帶領各位菩薩和阿羅漢等前往各位齋主那裏接受供養。隻有阿難遠遊未歸,因此沒能趕上這一天的供養。阿難後來回到精舍,因為沒有吃到東西,隻好獨自一個到城裏求食。路逢摩登伽女,引動凡心,相攜進入摩登伽女的閨房。如來知道阿難被淫術所加害,當即派遣文殊師利前往保護。文殊將阿難和摩登伽女帶到佛陀麵前。阿難一見佛陀的麵,當即頂禮悲泣,悔恨萬分,並懇請如來啟講菩提之道。佛陀因此為阿難說《大佛頂首楞嚴經》。公元前515年,佛在靈鷲峰、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園精舍四個地方舉行十六次講經大會,佛為僧眾說《大般若波羅蜜經》,共六百卷。靈鷲峰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外五裏的地方,竹園精舍在王舍城旁,給孤獨園在舍衛國,均屬中印度範圍。公元前506年,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舍衛國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蜜十四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