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楔子 1.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概況(1 / 2)

第一章楔子 1.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概況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搖籃,它們以從東到西的順序依次為:中國、印度次大陸、埃及和地中海地區(希臘、意大利等)。文化的種子從這些國家和地區傳播到全世界。而以給予世界的影響而論,尤以印度次大陸和地中海地區為最大,所享有的聲譽也最高。地中海的文明為西方文明奠定了牢固而開放的根基,西方社會的主體文化是蒙地中海文明的福澤而更加發揚光大的;而印度次大陸的宗教(主要是佛教)曾深深地影響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宗教和文化,為東南亞整個文化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更為廣遠博大乃至寬容的思想,與佛教俱來的文化和思想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成為了東南亞文化極為重要的成分,應當說東方文化也是深蒙印度文化的福澤的。像火炬一樣,佛教借助它有力的手將火種傳到世界各地,使世界文化深深烙上印度文化的印記,它所宣示的永恒的真理依然在世界各地閃爍著熠熠生輝的光芒,無論從它傳播的久遠的意義或者廣大的規模,印度文明都足以使印度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印度,梵語拚寫為Sindhu,波斯人拚寫為Hindhu,希臘人拚寫為India,印度(Indus)河流經其北部地區,所以又以印度稱其全境。在中國舊譯為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名,其意為月,是因為此地賢聖相承,領導人民,有如月之照臨大地,因此有了印度之名稱。印度次大陸的總麵積為415萬平方公裏,是個巨大而複雜的地區。它位於亞洲大陸南部,突出於印度洋半島,就像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印度北部有號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所以又稱雪山,釋迦牟尼就誕生在這座山脈的下麵。這兩座山脈將印度與其他大陸隔開,山巒重疊,山勢陡峭,長年的積雪以及山下密布的叢林,叢林出沒著毒蛇猛獸,杳無人煙。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部的科摩林海角與印度洋直接相對。在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這裏也很少能與外界發生任何形式的聯係。正是高山與海洋使印度成為一個地理上的獨立單元。獨立的地理條件使印度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對於形成其獨立的文化體係起著極大的作用,使古印度文化既具有個性鮮明的幽深的特色,又具有孤立的特征。(從孤立這層意義上說,印度有些近似於中國。中國也是在早期文明的巨大輝煌之後,由於地理條件的相對封閉性使本來相對開放的社會逐漸走向民族的個性的內斂,加以統治者的著意提倡以至扭曲,便導致個性以及思想的極度僵化,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下,生機相對停滯,失去了創造力,整個民族於是在折騰幾千年後又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這是使民族不能長大成為真正健康者最可悲觀的曆史黑暗的一幕。)但孤立並不等於說是絕對的不與外界發生聯係,有時受到外界的衝擊是巨大的,如印度曆史上的雅利安人的進入,就使印度文化發生了一次非常大的質的變化,而這個進入,是侵略性的,而印度本地的居民達羅毗荼人被動地接受了這一切。雅利安人成了統治者,土著居民接受了前者的統治,兩者文化的融合給印度文化帶來了整合的機會,在經曆了近一千年的培養後,印度文化輝煌的業績就顯示了出來。但地理因素還是給印度次大陸曆史進程產生了具有阻礙作用的巨大影響。從北至南,古印度地形分為三個單元,即喜馬拉雅山地、印度河-恒河平原以及德幹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呈東西走向,連綿不絕的參天高峰成為隔開南亞同西藏高原的天然屏障。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為印度河與恒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衝積而成的印度河-恒河衝積平原。東部恒河流域,土壤肥沃,降水豐沛,農業發達,為人口的密集地區。南部的德幹高原,是古老而穩定的地塊,經長期侵蝕而形成向東緩傾的台地。因地理條件差異而形成的地域小單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水準的不平衡就較明確而迅速地顯露出來。地域單元造成行政單元的分立,它們因具有不同的經濟利益、不同的文化素質,因而具有不同的政治意識和目標。在曆史上,印度次大陸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過統一的中央政治實體,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各自為政,獨霸一隅,而廣闊的地域、山川的梗阻,更增加中央政府謀求和實施統一的困難。即使有暫時性的統一,也無法實行長久的管理,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抵抗往往鞭長莫及,任其坐大,因此免不了造成印度曆史以分裂為主要傾向的特征。同時,印度地處東、西方交通要衝,是近代西方探求新航路的重要一站。浩瀚的海洋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航行之便利,而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的幾個通向北方的山隘為陸路入侵的外族提供了孔道。所以在印度次大陸的曆史上,便有著一批批外族蜂擁而至的記錄。最早的侵略者為原始雅利安人,後來相繼而至的有波斯人、希臘人、大夏人、安息人與塞種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與莫臥兒人等,這些都是從西北部進入山口而深入印度境內的。侵入印度次大陸的這些部落、部族或民族,大都在印度建立了各自的統治王國,他們的人民也大都為印度原有的文化所同化,雖然有的部族仍保有其原來的宗教、文化特征,但可以說都基本融合於印度社會,成為了印度社會的組成部分,它們對印度曆史發展的進程都起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從海路入侵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則以統治始,以統治終,始終獨立於印度社會之外,這是與前此的入侵者所完全不同的。總之,屢遭外族入侵、長期分裂割據、大小王國之間相互爭戰等,構成了印度政治史上一個重要的特點。印度社會的另一重要突出特征是曆史發展遲緩,印度社會具有保守性和落後性的特點。除上麵所講的政治因素之外,簡單的自治製的村社製度構成印度奴隸、封建社會的基礎。這些簡單的村社自治製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狹小的範圍之內,極易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因而也極易喪失偉大的創造精神,其不開化的利己性使其注意力集中於狹隘的領域,往往最終成為被他人馴服的工具。這種社會基礎為外族的頻繁入侵提供了條件,更為嚴重的是它極大地束縛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而另一種阻礙其發展的宗教、種姓製度也為印度的保守和落後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說,印度是一個複雜的國度,它為東方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卻在相當程度上限製了自己的進步。他們是過多地傾向於精神的,而忽略了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