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努力發展“旅遊事業” 後記(1 / 1)

第十二章努力發展“旅遊事業” 後記

古遠清

餘光中是蜚聲海峽兩岸三地乃至海外的重量級作家,創作生涯已超過半世紀。百花文藝出版社不久前隆重推出的九卷本《餘光中集》,便是他這位詩壇祭酒、當代文壇重鎮創作實績的最好證明。

十多年前接觸台港文學時,我就喜歡上了餘光中的詩和散文,後來便萌生起寫餘光中傳記的念頭,還向有關部門申報了課題。這次長江文藝出版社趙國泰先生邀我加盟名人讀書生活叢書,便了卻了我十多年前的夙願。

2005年,我除在海峽兩岸出版《分裂的台灣文學》、《庭外“審判”餘秋雨》外,主要精力用來寫作這本《餘光中讀書記》。此外,還應另一家出版社之約,編了一本《餘光中評說五十年》。這一年我雖然也在上課,又小病了一場,但寫作上畢竟以研究餘光中為重心,因而我對友人戲稱說:“2005年為我的‘餘光中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開始向我約稿時,我麵有難色,因兩岸至少出版過四種不同的餘光中傳記,再翻新不易。正像一位作者所引的餘光中《中國結》所說的那樣:

你問我會打中國結嗎?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紀太小了,太小

你的紅絲線不夠長

怎能把我的

遙遠的童年啊,繚繞

也太細了,太細

那樣深厚的記憶

你怎能縛得牢?

的確,寫餘光中傳記有如打中國結,我的紅絲線不夠長,且過細,怎能把餘光中“深厚的記憶”縛得牢?好在此書的定位在“讀書生活”,而讀書又不限讀有字書,還可寫讀無字書,這樣更能體現傳主豐富多彩的讀書情趣。不過,由於傳主讀書範圍廣,本書的構架還無法容納他全部讀書內容。如讀者有興趣,可以此書為線索探幽入勝,認真翻閱那九大本《餘光中集》。

在寫作過程中,我廣泛吸收餘光中傳記作者和研究者傅孟麗、黃維梁、流沙河、徐學、楊景龍等時賢的研究成果,同時很想寫信向傳主請教他讀書生活的一些問題。我雖然到過高雄中山大學傳主的書房,但畢竟浮光掠影。後又想到傳主最怕別人為自己寫傳記。對他紛繁而漫長的一生,他不敢驀然回顧,“更不肯從實招來”。在他看來,寫傳人是讀者的代表,甚至是讀者派來的戶口調查員、心理醫生,有的則像私家偵探,而傳主和家人,當然“要保密防諜”。更何況傳主本人現在已成了“餘光中的秘書”,無法集中全部精力寫作,因而寫信給他的念頭也就打消了。不打擾他,也不把寫好的書稿請其審訂,這也可保持自己“戶口調查員”中性的客觀立場。本書有些地方大膽提出與餘光中本人不同的意見,更不為尊者諱,把傳主在鄉土文學論戰中的失誤如實地寫出。這樣有利讀者看到光環之內和光環之外的餘光中。大陸讀書界正有許多“餘迷”——這種情況很令大罵餘光中到大陸“招搖撞騙”的李敖無可奈何,筆者的想法是使他們知道更多餘光中正負兩方麵的讀書生活,不止於做不具備起碼台港文學知識的“追星族”。有了各方麵的知識準備,了解到兩岸三地對餘光中的不同評價,自然不怕別人說自己參與了製造所謂“餘光中神話”。

我寫書從來是自己確定選題,寫完後再找出版社,這次卻顛倒過來,是出版社給我定選題,這是好事,但也是“壞”事,因一旦出版有望,便容易趕進度而忽視質量,好在我還不至於此。我深知這本書是我治台港文學研究多年結出的一顆果實,必須盡量使它碩大和豐厚。盡管有些章節使用了編著寫法,但仍認真核對引文,其他部分也是磨了又磨,改了又改。能否使讀者滿意,就隻好聽天由命了。

2005年歲末於武漢洪山竹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