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並非童話般的童年 第一節茱萸的孩子(1 / 2)

第一章並非童話般的童年 第一節茱萸的孩子

“每個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話,但是至少該像是童年”。

餘光中的童年,雖然不像童話那樣充滿神奇幻想的色彩,但也有過美好的記憶。後來他把閱讀和回顧童年生活當作一種樂趣時,發現童年是舅舅手上的風箏,小狗和蟋蟀,用石片漂水花,還有垂柳依依的江南,表妹很多的江南。他曾在一首題為《春天,遂想起》中,這樣歌詠江南: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詩裏的江南,九歲時

采桑葉於其中,捉蜻蜓於其中

(可以從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蘇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蓮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濱一漁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過柳堤

……

複活節,不複活的是我的母親

一個江南小女孩變成的母親

清明節,母親在喊我,在圓通寺

喊我,在海峽這邊

喊我,在海峽那邊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風箏的

江南啊,鍾聲裏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由於童年大半在柳綠花紅、鶯聲燕語的江南水鄉度過,因而餘光中自稱是半個江南人。

餘光中其實並不是江南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閩南人。在他六歲那年,父母曾帶他回老家:群山環抱裏的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餘氏祖籍福建永春,由於父親餘超英在國民政府海外部做僑務工作,餘光中便出生在南京,那是1928年重陽節,“這是個詩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重九節那天,江蘇武進人孫秀君挺著大肚子隨家人一起登高,第二天便生下了餘光中。

餘光中對陶令賞菊、孟嘉落帽的重陽節情有獨鍾。他怎麼也不會忘記“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這些佳句,同樣不會忘記與重陽節有關的動人傳說。梁朝人吳均在小說《續齊諧記》中寫道:“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