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 後記
我以現代舊體詩為研究對象,花了三年時間,寫成了一篇博士論文。雖然得到了很多的好評與厚愛,但我要老老實實地說,那是篇讓我感到遺憾的論文:受能力和時間所限,我在文中沒有花多少篇幅來具體論述魯迅、鬱達夫、田漢等現代舊體詩大家的作品,他們詩作中那些繁複的現代思想和現代生命體驗沒有被充分的描繪出來。這樣一來,現代舊體詩最大的價值在哪裏?我覺得自己沒有擔當起一個出色的講解員應盡的責任。
所以,我總在期待有機會能為他們注釋詩集。我曾想,在詩集裏,我可以不講技巧、不懼束縛,沿著他們詩作自然的序列和脈絡,講一點背景材料,講一點讀詩的體會。我相信,隻需要這樣,大家都能看到這些大家的舊體詩參與了現代的中國精神和精神建構。
半年前,長江文藝出版社給了我一個這樣的機會,讓我作一個魯迅詩歌的注本。我很感謝他們的信任。同時,也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在接手之後,嚐試了幾種方式,想弄出一個與眾不同的魯迅詩歌讀本。幾經折騰後,我覺得,魯迅的詩是很美的藝術,很多作品讓人唱玩不已,陶醉不已,我所要做的,不是自作聰明地為它們設置盡可能多的鏈接,也不是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體會,而是,盡力提醒偶遇的人們這是不能錯失的華章,然後,提供一點可有可無的提示。
這個注本,還包含著對一個可見未來的提醒。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步伐邁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急迫,舊體詩寫作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也許,若幹年後,當人們在現代生活節拍中感到迷失時,忽然聽到有人哼出一首舊體詩,心頭會生出幾分茫然、幾分傷痛,人們也許奇怪,難道我們曾擁有過這樣古板而又靈動、濃烈而又幽微的藝術?麵對這可見的未來,我們要感慨魯迅這些文化巨人在亦新亦舊的時代裏,對“舊”的、“傳統”的詩歌(藝術)的熱愛和維護,同時要提醒我們正在告別舊體詩,告別一個詩歌傳統,我們真的舍得告別這樣優美的事物,這樣悠長的傳統嗎?
最後要交待的是,這本書是幾位同仁共同付出勞動的結果。本書中,《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以下15首詩歌的解讀由沈文慧撰寫,《慣於長夜過春時》以下15首詩歌的解讀由蒙莉撰寫,7首新詩的解讀由吳浪平撰寫,全部注釋和其它詩歌的解讀由孫誌軍撰寫。孫誌軍和夏丹負責改寫、訂正相關內容,校對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