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人多年的交往中,比爾·蓋茨發現自己所麵臨的問題已經有了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案:向自己的好友沃倫·巴菲特學習。
幸運的是,比爾·蓋茨麵臨的三個問題在巴菲特身上都找到了答案。雖然比爾·蓋茨最大的孩子才十幾歲。我們尚不能知道巴菲特的經驗能夠在首富身上得到印證。但正是在巴菲特的影響下,比爾·蓋茨才逐漸將生活的重心移到家庭中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完全有能力把巴菲特的經驗用在自己的子女教育上,甚至有可能比巴菲特做得更好。
比爾·蓋茨和她的妻子美林達·蓋茨都是工作狂,兩個人正是在加班的時候相識並相愛的。在結婚之後,因為微軟的騰飛和比爾·蓋茨財富的累積,美林達漸漸從事業上隱退。比爾與美林達之間的接觸也開始減少,而比爾·蓋茨十分愛妻子,不想因為分開而少了夫妻間融洽的關係。在巴菲特的家庭觀中,比爾·蓋茨意識到自己應該支持並鼓勵妻子進行她喜歡的事業。1993年,在蓋茨夫婦去非洲的一次遊玩中,美林達看到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她決定不再擔任全職太太,開始嚐試自己的事業。比爾·蓋茨十分讚成妻子的決定。很快,“比爾與美林達基金會”便成立了,並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基金會。
與比爾·蓋茨不同的是,巴菲特對人生的體驗更豐富,對財富、風險的理解更深刻。這是作風強悍、咄咄逼人的微軟文化所不能教給蓋茨的,是也蓋茨的短板。
巴菲特承認比爾身上有他從未見過的驚人才智,但那是不夠的。“我把個人的智商和天才看作馬達的馬力,但是馬達的輸出效率就好比理性。正如很多400馬力的馬達最後的輸出功率隻有100,很多智商高的人,結果卻不一定最好。”
巴菲特把“個人理性”的財富行為歸結為個人習慣、性格、性情和愛好,他不讚成蓋茨過分張揚個性。“人當然要有進取精神,但是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反思。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掌握真理,隻有上帝才總是掌握真理。”
巴菲特看到了蓋茨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他對症下藥,開出了“藥方”。以前的蓋茨是個工作狂,從來不顧家,而巴菲特教會了比爾享受生命、鑒賞生活。
在巴菲特的幫助下,蓋茨卸下了工作的重擔,將職責分散給包括巴爾默在內的自己信任的人。他自己退到後台,負責組織和管理。他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快樂”,臉上洋溢著微笑。“我一些快樂來自愛人美林達,一些快樂來自合作夥伴斯蒂夫·巴爾默。”“我不在乎困難,因為我不再孤獨。”
比爾有兩個孩子,而他常常向巴菲特抱怨“孩子很煩”;而巴菲特有三個孩子,作為一個上年紀的人,他很喜歡孩子。巴菲特希望比爾能把孩子當成“另一個自己”,當成一麵鏡子。“我敢打賭孩子能影響你的成長,他們是你的管理人,是你的教練,是鼓勵你的人。”
在巴菲特的影響下,比爾的生活重心逐漸向家庭和生活靠攏。比爾與妻子美林達的關係更加融洽,美林達的意見對比爾的影響越來越大。“他不再是為自己活著,他為那些他愛的人活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智慧錦言。
“我知道你需要一些東西,這個肯定適合你。”巴菲特曾對蓋茨說,“很多人問我如何才能成為一位富翁,我覺得很簡單。致富不取決於你的智商和天賦,它取決於你有多理性。人生的進退取舍是對財富管理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