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祖先的子孫夢(1)(1 / 3)

紡織工人的夢想。

1.成功源自敗而不餒。

在17世紀末來到美國(當時還不是美國),身為法國新教徒的約翰·巴菲特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他會有一個被世人膜拜為“股神”的子孫。

如今“股神”沃倫·巴菲特在21世紀坐在自己的小辦公室裏操縱著自己的投資帝國,而三百年前他的祖先約翰·巴菲特還在進行了繁重而無趣的紡織工作。

這種工作不但無趣,尤讓約翰·巴菲特難過的是,它不能給自己帶來生活上的優裕與有餘。17世紀的美國,任何一個人都在做著發財夢想。約翰·巴菲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重複而又重複,看不見一絲財富光明的紡織工作讓他痛苦不堪。

這本來是一個最平凡的故事,一個社會下層的紡織工人,辛苦工作,汗流浹背,卻隻圖一個溫飽。他發財的夢想被現實擊得粉碎,最終可能是平庸一生。

但是,在1696年,當他與一位女士結婚後,整個故事就變得不平凡起來。正是這個看上去平淡無奇的紡織工人,孕育出了三百年後的沃倫·巴菲特。

倘若給巴菲特家族找到一個源頭,那麼,1696年應該是巴菲特家族永遠都不能忘記的一個年份。

因為巴菲特祖先的一切財富夢想在三百年後都將變成現實。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在1956年,你把10000美元交給巴菲特共同投資,如果你非常走運或者說很有遠見,你的資金就會獲得2.7萬多倍的驚人回報。而同期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僅僅上升了大約11倍。再說,道瓊斯指數是一個稅前數值,因而它是一個虛漲的數值。如果伯克希爾的股票價格為75000美元,在扣除各種費用,繳納各項稅款之後,起初投資的1萬美元就會迅速變為2.7億美元,其中有一部分費用發生在最初的合夥企業裏。在扣除所有的費用和稅款之前,起初投資的1萬美元就會迅猛增至3億多美元!無怪乎有些人把伯克希爾股票稱為:“人們拚命想要得到的一件禮物”。也就是說,在1956年,你把10000美元交給巴菲特,到2000年時,你就有了2.7億美元。

我們假設一件事,如果你錯過了1956年,11年後,巴菲特收購伯克希爾公司時,你開始投資,那麼,你所投資的10000美元到2000年的時候就變成了6000多萬美元。如果你把10000美元投資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它的價值現在約為50萬美元。

這就是巴菲特的威力!

紡織工人約翰·巴菲特倘若還在人世聽到這一事實,一定會瞠目結舌。他雖然有過財富夢想,但絕對不是將這樣的天馬行空瞬間變作現實。

當然,如同約翰·巴菲特所想象的那樣,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一帆風順的。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同樣如此。在1973年~1974年的經濟衰退期,巴菲特就受到了嚴重打擊,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每股90美元跌至每股40美元。1987年的股災中,股票價格從每股大約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這還不是最糟糕的,1990年~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它再次遭到重創,股票價格從每股8900美元急劇跌至5500美元。而在1998年~2000年僅僅兩年的時間裏,伯克希爾公司宣布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之後,它的股價也從1998年中期的每股大約80000美元跌至2000年初的40800美元。

眾所周知,巴菲特財富的迅速膨脹是在20世紀60年代廉價收購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紡織廠開始的。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是巴菲特在完成作為紡織工人的祖先的一個夢想。約翰·巴菲特當年肯定有過擁有一家自己的紡織廠的念頭。但是,終其一生,他並沒有實現。

巴菲特幫他實現了,可巴菲特並非是紡織工人,他是個戰略家。當時有人說過,伯克希爾公司隻是一個“抽剩的雪茄煙頭”,所以,巴菲特把一個價格極其低廉的投資稱做是僅“剩一口煙”。我們可以試想,倘若是約翰·巴菲特真的有能力有錢買下了這個紡織廠,還會有後來的伯克希爾嗎?

回答是否定的,不會。

因為即使如巴菲特這樣聰明睿智的人,對這家紡織廠的原始業務—紡織—的運作也是力不從心。大概真的為了實現祖先之夢,巴菲特在接手這家紡織廠的第一天開始,就抱定了重振公司紡織業務的決心。但是讓他無可奈何的是,隨著大量的資金被抽投到其他業務中去,紡織業的追加資金出現了嚴重苦難,最終,巴菲特放棄了祖先的夢想。而他努力振興紡織的結果就是導致了200萬美元的巨額虧損。無望的巴菲特不得不將紡織品公司廉價賣給了別人。一家權威報紙這樣報道:“這是少數幾個讓巴菲特賠錢的商業項目之一。”

但是,巴菲特堅信“成功源自敗而不餒。”巴菲特並沒有因為這次失敗而喪失熱情。他第一個站出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由巴菲特親自起草的當年年度報告中記載著這麼一段話:“我知道這是一樁很難做的生意……,當時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無知。現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