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冒險家之子(1 / 3)

第一章 冒險家之子

1833年10月21日,一個嬰兒出生於北歐國家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當他呱呱墜地之時,恐怕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小家夥在不久的將來會聲震寰宇——這個詞用在這裏非常恰當,因為使他出名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社會在那個時代所能製造出的最強大、最駭人也最暴烈的東西——炸藥。準確地說,叫做硝化甘油,俗稱黃色炸藥,以區別於中國人古老的發明——黑色火藥。

靠著這樣東西,他獲得了令人稱羨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達到了人生事業的頂峰;也由於這樣東西,他數次麵臨破產和被控告的危險,甚至失去了親人,還被人指責為戰爭的幫凶和危險的製造者。麵對著這一切是是非非,他在自己人生的最終時刻豁達大度地貢獻出全部財產,用來推動和平,更用來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世界上大多數人就是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認識他的。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現代社會中優秀的人所應有的特點:積極進取,敢於冒險,腳踏實地,然而最重要的是:慷慨正直。他就是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阿爾弗雷德·諾貝爾(Nobel,Alfred Bernhard,1833—1896)。

時至今日,諾貝爾這個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以他名字命名的獎項——諾貝爾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獎金。它共分6個獎項:和平獎、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和經濟學獎。世界範圍內的精英人士無不以獲得諾貝爾獎為畢生最大的殊榮,各專業領域的研究者也大都以諾貝爾獎的頒發情況為研究重點熱點的風向標。毫不誇張地說,倘若諾貝爾獎可以估算無形資產的話,其價值絕不低於可口可樂、F1之類的世界品牌。它不僅僅是一項獎金,而是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那麼,這項獎金的設立者的生平,到底如何呢?

讓我們先從諾貝爾的先輩說起。諾貝爾這個姓氏是一個古老的瑞典姓氏,其來源大概是這個家族最初居住的教區的名字“諾貝利葉斯(Nobelius)”。這個地方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最南端,波羅的海岸邊,屬於瑞典王國的斯科納省。若幹年後,其家族的先輩則移居到瑞典中部,與那裏的農民和市民階級通婚。

這個家族曾經出過一兩位瑞典曆史上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奧洛夫·盧德伯克(1630—1702),傑出的瑞典科學家,他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祖父的曾外祖父。他學識淵博、精力充沛、見識過人,對自然科學的數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和建築學等諸領域都有研究,還具有文學、藝術和音樂方麵的天賦。他擔任過烏普薩拉大學的校長,厲行改革,親自教授上述各自然學科的課程,甚至還教授過炮兵技術和煙火製造術,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名聲最大的一位諾貝爾,是不是從他的這位先祖身上繼承到了特殊的卓越品質和興趣愛好。

盧德伯克大概是這個家族中僅次於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偉人,在當時,他的名聲不僅僅限於瑞典國內,還遠播到整個歐洲大陸。使他如此名聲大振的,是兩項至今仍不能忽視的重大貢獻。其一是他於1653年發現了淋巴係統,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裏程碑式的重大發現,意義不可估量。其二是他於1679至1702年間出版了曆史考古學巨著《大西洋》,在其中他發掘出了一批極具史料價值的瑞典神話傳說。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奧魯夫,他有一個愛好音樂並孜孜求學的兒子彼得·奧魯夫遜。正是這位彼得成了盧德伯克的女婿。他在1670年代離開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波羅的海海濱鄉下,到瑞典北部的烏普薩拉去學習。1682年,他進入烏普薩拉大學法律係學習,並將名字改為拉丁文:皮特勒斯·奧萊·諾貝利葉斯(Petrus Olai Nobelius)。他學習刻苦,對音樂又很熱愛,很容易就進入了當地的中產階級社交圈子。獲得法律學位之後,他被任命為烏普薩拉附近一個縣法院的法官。1696年,他與那位大名鼎鼎的盧德伯克的女兒溫德拉結了婚,使自己的家族中有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血統。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母親就一直聲稱:“隻有我的兒子阿爾弗雷德,才繼承了盧德伯克的智慧,才配得上他那樣的天才。”

皮特勒斯和溫德拉的孫子,是當過外科醫生和地方衛生官員的老伊曼紐爾·諾貝利葉斯(1757—1839),他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祖父。他在世的時候,家庭已經漸漸敗落了。在戰爭期間作為軍醫服役的時候,他把姓氏改為諾貝爾。那是1775年的事情。也就是說,諾貝爾這個姓氏,首次出現在世界上了。他的兒子就是小伊曼紐爾·諾貝爾(1801—1872),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父親。要了解我們的主人公阿爾弗雷德,就必須先了解他的父親,因為從小伊曼紐爾身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那種不屈不撓、敢於冒險的勇氣,以及非同尋常的充沛精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正是這些特質,造就了一代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