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用戶是目的,不是你去改變的對象。用戶也是你價值訴求的終點,不是證明你能力的某種手段。
產品經理,不是萬能的。
在我看來,做得越滿足用戶需求,反而離目的地越遠。
產品是手段,不是目的。技術是中立的,有正或者負的作用。
“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每次看到《大話西遊》的結尾都說不出的難受。“那人好像一條狗”,在我看來,充滿著犬儒式的羨慕。
自己身披金甲,手持定海神針,卻毫無歡喜可言。
產品首先是給自己的,然後是給用戶的。
結構和過程
肯尼斯·沃爾茲在《國際政治理論》中提出:結構和過程組成了一切。
即使是宇宙,也是由結構和過程組成的。結構是多維度的,過程是線性的,它們組成了時空。
就像產品一樣,結構是技術性的,過程是流程化、場景化的。
我們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術性的結構、框架、代碼、鏈接,但往往忽視了過程。
我經常想,一個用戶,進入一個產品的係統,就像進入了宇宙的空間結構中。而用戶花上一個小時在這個係統裏,其實這個用戶已經不是當初的用戶,而係統也可能不是原來的係統了。因為用戶的進來,係統變了;因為係統的使用,用戶也變了。
就像現在的我們,喪失了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是互聯網產品影響了我們,還是我們影響了互聯網?
上述的觀點一直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對產品的規劃和設計。
上過我的課的同學都知道,我很多的分析框架或者方法,都是通過結構和過程的交叉分析獲得的。
常識與前提性批判
一切知識,無外乎常識
——托馬斯·潘恩《常識》
一切知識,無外乎常識,或者基於常識的推論。所以,人的理性應該是:常識+邏輯。
如果你想保持常識,可能需要在一切的語境和場景中,保持前提性批判。
前提性批判是我的哲學老師孫正聿先生一直在提倡的。他說:“認識總是被汙染的,認識總是充滿偏見的。”他還說:“平常心,異常思;異常心,平常思。”
這多麼像是在批判現在互聯網某些創業者的產品觀啊。他們做了那麼多用常識想來都不正常的產品,但靠著“講故事”的方式給自己和別人洗腦。
用戶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其實常常就是一個真實、具體的問題。
你能不能用真實、不可辯駁的理由說服用戶?這樣的能力,需要強大的常識作為依據。“大醫生有病人沒時間,小醫生有時間沒病人”“男人喜歡漂亮的女人,女人喜歡可信賴的男人”,類似這樣的常識不是所有人都能認識到。
保持常識,通過常識的邏輯推論得出的結果,往往就是創新。
常識夠紮實,邏輯夠粗壯,建立起來的認知方法能夠適應各種環境。
主體間性的產品價值觀
在現實社會中,人際關係分為工具行為和交往行為。工具行為是主客體關係,而交往行為是主體間性行為。
我認為,用戶是目的,不是你去改變的對象。用戶也是你價值訴求的終點,不是證明你能力的某種手段。
產品經理,不是萬能的。
在我看來,做得越滿足用戶需求,反而離目的地越遠。
產品是手段,不是目的。技術是中立的,有正或者負的作用。
“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每次看到《大話西遊》的結尾都說不出的難受。“那人好像一條狗”,在我看來,充滿著犬儒式的羨慕。
自己身披金甲,手持定海神針,卻毫無歡喜可言。
產品首先是給自己的,然後是給用戶的。
結構和過程
肯尼斯·沃爾茲在《國際政治理論》中提出:結構和過程組成了一切。
即使是宇宙,也是由結構和過程組成的。結構是多維度的,過程是線性的,它們組成了時空。
就像產品一樣,結構是技術性的,過程是流程化、場景化的。
我們常常能很深刻地感受技術性的結構、框架、代碼、鏈接,但往往忽視了過程。
我經常想,一個用戶,進入一個產品的係統,就像進入了宇宙的空間結構中。而用戶花上一個小時在這個係統裏,其實這個用戶已經不是當初的用戶,而係統也可能不是原來的係統了。因為用戶的進來,係統變了;因為係統的使用,用戶也變了。
就像現在的我們,喪失了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是互聯網產品影響了我們,還是我們影響了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