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 / 3)

我們的生命長期處在“被選擇”和“選擇”的糾結中。生來被命運選擇了家庭和成長環境,隨後被一輪又一輪的學校選擇,被一個又一個的戀人、工作、朋友、困難、順利、平安、災難或者好運選擇。當然,供我們選擇的東西也有那麼一些些:我們可以偶爾選擇上課或者逃課、偶爾選擇這個女朋友或者那個男朋友、偶爾選擇負責或者不負責……隨著成長和更多的承擔,可供我們選擇的東西越來越繁雜,而我們的所有選擇目的卻越來越單一,一切為了一種“更好的人生”。而這種“好”的標準就是普遍價值上的“成功”。反過來講,我們人生開始了義無反顧地被“成功”選擇的進程。成功成為大多數人的夢想。

成功真得那麼值得成為夢想嗎?成功又究竟是什麼呢?之前看王朔的一個訪談,他解釋了他所定義的成功,他說:“我最恨這詞兒了。什麼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作為一個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人士”,朔爺一語道破成功的實質。

其實所謂成功是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不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是為了更好地活在別人的目光裏。想想你兒時的願望,你理想中的終極人生是一輛法拉利跑車嗎?是帶著墨鏡出門、鎂光燈狂閃嗎?在寶馬裏哭泣真的就幸福嗎?一定不是的。你覺得幸福那是因為你沒有得到,當你天天都在寶馬裏哭泣的時候,你一定覺得能坐在自行車後座微笑幸福得不得了。當一個人遵從於欲望,那它所追求的並不是夢想,隻是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而已。

世界的A麵衝著你、B麵必然背對著你,但是我們聽多了A麵總會想聽B麵,人生的得與失不過是一盤磁帶的兩麵而已。

世上本沒有蒼老,隻有膽小

有本書叫《因為痛,所以叫青春》1 ,其中用了一個算法,假設你將活到80歲,然後假設你的一生是一天的24小時。24除以80,再乘以你現在的年齡,得出的就是你現在年齡在一天中所處的時間。

比如你此時30歲:

24÷80=0.3,0.3×30=9

也就是說,30歲的時候,你隻相當於活到了早上的九點鍾,上班時間剛剛開始,一切都還沒有確定呢!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擔心選擇錯誤、走了彎路、錯過時間、錯過青春,所以選擇不去做。

可是青春就是用來錯過的,隻有在那個時候才有時間和條件用來試錯並尋找對的自己。

沒有人每一天每一秒都精確地完美,人生不可能毫無失誤和遺憾。

上學的時候,我認識一些所謂的“神童”,十一二歲便進入名牌大學的少年班,十五六歲便大學畢業開始步入社會。他們的樣子看起來都是同樣的煩惱少年、口氣卻是同樣的成熟憂傷。有個我一直將他當作師兄的“神童”,在我大學一年級時,小我五歲的他已經麵臨畢業。他看著我一副傻呆新生的模樣,不停地歎息和感慨:“實在是羨慕你啊,有那麼長的童年和青春期。我跳過了可以犯錯的年紀,十幾歲便開始承擔成人社會的壓力了,生活早早就開始不輕鬆了。”

誰不是在不斷嚐試、不斷犯錯、不斷完善自己呢?那些傳說中金錢偶像、成功楷模,沒有誰是功成名就後便從此一帆風順的。

我們不能隻去學習成功的部分,卻不去領悟失敗的意義。既要複製成功,就必須要經曆為此付出的失敗。如果說最需要複製和學習的經驗是什麼,一定是學習在經曆過程中的理性和勇氣。

“我已經老了”並不是一個理智的借口,要知道從來不是失敗在阻攔著我們前進,永遠是各種各樣的借口在阻擋著我們。

梳理兒時夢想,進行邏輯假想

如果你曾在一張紙上,記錄過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望列表,請把它找出來。如果沒有,此時此刻,隨便找一張白紙,將你現在能想到的、最想做的事情一一列出來。

比如下麵這個列表,是我從互聯網上找來的:

某人的夢想清單:

1、學好英文

2、周遊世界

3、有一所落地玻璃窗的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4、做一手好菜

5、和合適的人共度一生、白頭偕老

6、養一隻大狗,陪它度過一生

7、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在這份工作上有所建樹

8、看一場Radiohead的演出

9、寫一本書,出版

10、家人朋友都幸福、安康

11、讓爸爸媽媽住上大房子

12、做一個優雅的人

13、登上月球

14、去百老彙工作一段時間

15、讓爸媽常常因為我而感到幸福、驕傲

16、保持清醒,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然後將夢想清單分類,可以分為事業成就、金錢物質、生活情感、技能學習、娛樂愛好、自我預設——

事業成就

金錢物質

生活情感

7、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在這份工作上有所建樹

9、寫一本書,出版

14、到百老彙工作一段時間3、麵朝大海的房子

11、讓爸媽住上大房子5、和合適的人共度一生、白頭偕老

10、家人幸福、安康

15、讓爸媽常常因為我而感到幸福、驕傲

技能學習

娛樂愛好

個人預設

1、學好英文

4、做一手好菜2、周遊世界

6、養一隻大狗,陪它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