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變的世界裏,誰都難以免俗
我一度有過“崇高詞彙鄙視症”,不管誰和我談到“美好、幸福、理想、高尚、道德、勵誌”之類的詞,就會覺得對方的頭頂豎著“虛偽”兩個3D立體大字。
也許因為這些詞被賦予過太多“偉光正”的內涵,使得說出這類詞的人好像瞬間站上了道德製高點。聽到的人,如果像我一樣先天擁有自卑的靈魂,會有些不好意思麵對,隻好用一種“我鄙視你”的姿態試圖抬高自己。
如同討厭崇高詞彙一般,我對很多事物抱著各類偏見、看似靈巧地成長著。為自己設立了很多判斷好壞的標準,通過自己定下的標準來凸顯自己的“高級”和“與眾不同”。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個性和自我標榜在這世界上一點也不稀缺,每個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顯得特立獨行。而那些“假大空”的崇高詞彙,看似一再被提起,真正在乎他們的人卻越來越少。小眾不日變大眾,革命軍搖身變專製黨。我們被地心引力吸附在地球上,跟著它轉個不停,一切便也同樣沒有恒定。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小聰明,不同時空裏到處都有。那些我們費勁悟出的大道理,古人早早就悟得更好。沒有誰能避免痛苦,矮挫窮不能,高帥富也不能;沒有誰生來具備改變世界的常勝牌,喬布斯不能,拿破侖也不能。
就像我的一句歌詞:“殘缺保持著它殘缺的規律,誰都難逃忽高忽低的軌跡,我們隻是驕傲的小小螞蟻,總幻想用觸角控製時代的全局。”
越長大,越能看清自己的渺小。撕破那些一直想要掙脫的保護殼,終於發現自己身體的柔弱。世界如此龐大複雜,我們不得不心懷改變它的妄想,被它緩慢改變著。
所謂成長,大概就是眼睜睜看著自己觀念的劇烈變化,並措手不及。就像我們這一代人,在成長期經曆著這個國家的劇烈變化。在不斷的劇變中,我們消耗了很長的一段青春用來一再地被洗腦、找到大腦、建立三觀、改變三觀、否定自己、告別過去、懷疑世界、尋找方向,用比蛇還要密集的頻率蛻換著自己的皮。直到有一天,毫無知覺地變成一個不曾預想而成為的人。
這個人和最初的那個我有什麼關係?如果不幸,便永遠是自己人生匆忙並冷漠的過客,或者幸運,成為勇敢追逐夢想的最初的自己。也許外表看來沒有任何區別,但是當我們逐漸找回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敢地做出自我選擇,也許就會幸運地成為後者。哪怕隻是螞蟻,也要成為內心強大的螞蟻,有螞蟻的蟻格和尊嚴。
我站在螞蟻這一邊,也想要成為這樣的螞蟻——也許脆弱,也許低微,但我願意因此而兢兢業業、持續努力。不懂得權謀鬥爭,不懂投機取巧,但我同樣也不懂得放棄。
在這個付出與回報很多時候不構成因果關係的世界裏,我欣賞所有依然在認真生活的人。看似螞蟻般脆弱,實則螞蟻般堅忍。有些時候,持續的放縱隻會帶來無法填補的空虛和疲憊,而緊繃的生活,不僅能夠通過成就感獲得慰藉、緊張之後的短暫鬆弛,也會發揮足夠驚人的治愈力量。選擇認真生活的人,其實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吧。為成為這樣的人,我願付出努力。
所以要寫這麼一本書,記錄當下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看到自己爬行的軌跡,隨時清楚自己是否在向“更好的自己”前進。感悟和道理大家都懂,誰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將它們梳理,減慢腦子變包子的速度。沒有辦法判斷它是好還是壞,價值和觀念時刻都有被未來推翻的危險。隻是知道,目前的我用這樣的方式生活、這樣的原則思考,可以盡量獨立並清醒,能夠在排山倒海的無聊中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所以想要分享。
它也許勵誌,也許偽善,也許俗套,也許自戀,也許行之有效,也許毫無意義。唯一的是,寫下它的我,在此時此刻,絕對真摯。
希望看到的你也能按照我介紹的方法去整理一下自己此刻的想法,一方麵更加熟悉你自己,另一方麵就像在劇烈變化中為你的思想拍攝一段紀錄片,多年後拿出來看一看,還能清晰地找到自己來時的路。
共勉之。
邵夷貝
2012年9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