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兒童敏[gǎn]期

多少父母知道,嬰兒剛出生時喜歡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彩球?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水?他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他為什麼不斷扔掉手裏的東西,你撿起來遞給他,他會再扔掉?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這一切,揭示的是兒童生命過程中的一個秘密——敏[gǎn]期。

所謂敏[gǎn]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gǎn]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麵上升到另一個層麵。

通過十年的教育實踐,以孫瑞雪為首的幼兒教育專家團隊發現,敏[gǎn]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他們還發現,兒童敏[gǎn]期也是有彈性的,0——6歲的兒童,如果敏[gǎn]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但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這些孩子身上,我們看不到敏[gǎn]期的種種表現。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始終沒有進入更多家長的視野。

第一章 4個孩子的敏[gǎn]期故事

通過4個孩子的故事,將不同孩子在同一個年齡段的認知狀態和表現放在一起,給讀者提供一個個成長的橫剖麵圖。

緹緹(2歲半-5歲)

女兒是個極度敏[gǎn]的孩子。一般孩子注意不到的細枝末梢,在她眼裏就可能被放大成參天大樹。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一直錯誤地以為這麼脆弱敏[gǎn]的孩子一定要多多磨煉。我居然一直在磨練她,好讓她變得潑辣一些!

女兒2歲半時,我們搬家了。大人當然高興,但對女兒來說,看不見熟悉的物品,看不見熟悉的鄰居和小朋友了。她曾哭著求我們把家搬回去,這當然不可能。我絲毫沒有注意到女兒漸漸憂鬱起來的眼神。

現在想來,女兒受的最致命的打擊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那天,她帶著最喜愛的畫書《紅寶盒》到了幼兒園,下午接她的時候,發現女兒的眼睛哭得又紅又腫。她說畫書被老師沒收了,再也找不到了。我心疼地、小心翼翼地跟老師商量,明天就送女兒來半天吧?那位班主任老師說:“這樣太慣著她了,我們都是當老師的,這個道理你還不懂嗎”第二天,當女兒用絕望的眼神哀求我別送她去幼兒園時,我不為之所動,自以為那是對她的鍛煉,隻要堅持送,就能改變她的敏[gǎn]多慮。

從那以後,女兒開始出問題了:憋尿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不愛說話,即使麵對媽媽。我常在晚上摸摸她的小枕頭,濕濕的!但她再也沒有放聲大哭過!

她小小的心靈到底有過多大的創痛?現在想來,那段日子對女兒來說一定是暗無天日的。同樣的經曆不一定給別的孩子留下陰影,但女兒卻從此陷入了恐懼中。而我卻在無知中毫不留情地把她推得更遠。假若時光能夠倒流,我一定毫不猶豫地帶著女兒搬回舊家!一定第二天就帶著女兒退出那所“雙語藝術幼兒園”!

後來接觸到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我才終於明白,敏[gǎn]的孩子需要更細心的理解和嗬護、更多的愛與自由。如果媽媽都不能成為她最後的安全港灣,她那脆弱如絲的心靈還能從哪兒得到撫慰對一個孩子而言,當四麵八方都無出路,她又怎能不把自己封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