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1 / 2)

敬愛的張世賢書記:

9月2日上午,在翟店公路對麵,承蒙贈書,至感榮幸和欣慰,時因天雨打擾,未能邀請您來家作客,非常遺憾!回憶您在稷山任縣委書記時,曾兩次光臨寒舍,特別是第一次是來向我通報縣委常委會落實我所反映廣播喇叭下鄉和群眾上訪難的事。縣委書記對一個普通群眾反映問題如此重視,連夜開會研究,作出處理決定,又親自到反映人家裏告知。這樣好的縣委書記,恐怕在當今中國是很難找到的,真可謂是絕無僅有。

張書記,我年長您4歲,稷山解放後的20多任縣委書記,我幾乎全見過,大多數都接觸過,比較最熟悉的是從1978年後的周庚、李俊卿、李東喜、相從智、您、劉合心、尚平安、黃金獅、雷郭堂、王琦到現在的李潤山,都跟我同桌吃飯,並能直呼我名。中國有句古話:“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常聽稷山一批退休下來的老同誌、基層幹部、普通群眾議論說:周庚、張世賢、劉合心三位書記最廉潔,最能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是個愛民的好官。您們3位好書記在稷山人民群眾中留下了極好的口碑,至今人們仍常常提及和惦念您們,這些都是實話實說。

我已在山西農民報、稷山報上報道了您資助兩名特困生上大學的事,現將稷山報和山西農民報複印件寄去,請批評指正。

望張書記在發揮餘熱時,一定要保重身體。

飲食增加,健康長壽!順致崇高的敬禮!

黃平選

2004.10.24

張平同誌:

你的大作《基層幹部》,我一連讀了兩遍,很受啟發和教育。在這之前,我還讀了你著的《國家幹部》、《天網》、《法撼汾西》、《孤兒淚》、《抉擇》、《十裏埋伏》等作品,從中受益匪淺。每讀你的書,我都摘錄了許多警句,使我在寫作上得到了提高,我太感謝你這個老鄉了。

1990年10月到1993年10月,我在臨汾地委任紀委書記時,劉鬱瑞同誌拍了部電視劇,由於當時的曆史環境,未能上演。他在拍片過程中,借用了汾西縣一地方煤礦48萬元,在離任時未能歸還。當時的地紀委立案查處,我到任時,劉鬱瑞的案子一直還掛著,他找到了我,我就閱卷。當時,地委分工我包汾西,利用工作之便,我在汾西作了大量調查,對劉鬱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的感覺是劉鬱瑞同誌一心為民,又很廉潔,是我學習的榜樣。再說,拍電視劇他自己出不了錢,社會上拍電視劇的,哪一個不是拉讚助的。隻是由於在位時,地委主負責人對他有看法,把這樣一個受人民愛戴的清官給免了,劉鬱瑞同誌實在是太冤了。通過調查和了解,我就主持紀委召開書記辦公會議,對他的案子做了認真研究。會上,我聽了各位書記的意見後說:劉鬱瑞同誌拍電視劇拉讚助不妥,但他又沒有把錢裝在自己的腰包,如果地委省委不免他的職,我看就不會有告發他的事。應給劉以批評,讓他吸取教訓,不給其它處分。隨後,我又主持召開了紀委委員會議研究,一致通過,並報地委委員會議通過。但劉的工作地委又遲遲不給安排,我先找到地委書記,當麵陳述紀委的意見,又在地委會上力爭,於是,地委就安排了劉任地區行署商業局長。我認為,劉是個人才,是反腐倡廉的楷模,不是個安排的事,而是應提拔重用的。可是當今社會,光憑廉潔奉公、開拓創新是不行的,不跑門子,不送大禮,不找後台,要升官就是難於上青天。我作為地委班子一個成員,上麵又沒後台,對劉的工作安排,隻能做到這一步。我在臨汾任職三年,常找劉談心,還到他家看望,隻能是同情,為他寬心。沒想到,他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在我返回運城地委工作時,他卻離開了人世。

張平同誌,我出生在萬榮縣榮河鎮斜口村,就是後土祠那個村。我弟兄五個,小時候家中貧窮,但能刻苦讀書,在學校一直是“三好”學生,並任過班長、團支書、學生會主席等職。參加工作後,一直在組織部門工作,31歲就是副處級,33歲就是正處級,35歲任地委組織部副部長,36歲任聞喜縣委書記。在聞喜任職期間,通過調查研究,在1978年,就在全縣搞起包產到戶,幾經周折,包產到戶終於在全縣大麵積推開。說實在的,我在聞喜搞“包產到戶”比安徽鳳陽縣還早哩,隻是當時省委主要負責人不支持,後來的地委主要負責人對我有看法,所以當我41歲時,就是一個人精力最充沛的時候,不經地委委員會研究,省委常委會也未集體研究,就在霍士廉同誌調離之際,不明不白地把我免了,回到行署任農委副主任。對此,我心知肚明,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就是服從組織的決定。當時回到行署,既不分配具體工作,又沒有辦公室和宿舍,安排我住在地區招待所,無事可幹。我就冷板凳熱坐,自己找事兒,整天坐上公共汽車到各縣市調研,先後寫出13篇調查報告和文章,在各級報刊上發表,其中“民兵訓練要改革”和“棉花糧引起的風波”,在內部刊物上刊載後,受到中央軍委和省政府的重視。大中專學校軍訓,就是采納了我的建議。1984年,地委又讓我到科委任副主任,也沒多少事可幹,我一邊下鄉搞研,一邊學習科普知識,兩年讀了三十三本有關科技的書,學到不少科技知識。1985年後半年,耀光同誌任地委書記,在1986元月份,省委任命我為稷山縣縣委書記。在稷山縣工作五年半,我主要抓了扶貧、農建、鄉鎮企業、科技等方麵的工作。在1988年8月份抗洪中,我堅持五天五夜戰鬥在抗洪第一線,在8月16日淩晨4點鍾,縣城東邊河堤壩決口,我帶頭跳入齊腰的洪水中,帶領200餘名幹部和群眾,奮戰四個小時,終於堵住了決口,保住了縣城30多個企業機關的生命和財產和三萬餘畝良田。但由於勞累過度,患了重感冒,就住進了醫院治療,後來組織上又送我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初診為食道下段癌。在動手術之前,我都寫好了遺書,安排了後事,但老天有眼,手術後切片化驗,是食道下段增生,住了三個月的醫院,回來後又上了班。1990年5月份,省委又任命我為原運城市委書記,在運城市我隻待了半年零八天,主要抓了換屆選舉,集資辦校,清房和治理王家營三千畝汙水灘。1990年10月份,省委又任命我為臨汾地委委員、紀委書記,在臨汾,我工作了三年,主要是端正紀委工作的指導思想,即清除腐敗,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查了一批案子,也保護了一批好同誌。1990年黨的七十周年大慶,我被評為“全國優秀領導幹部”,並代表山西省的六位同誌出席了中組部召開的座談會,受到江澤民、李鵬、宋平等中央領導同誌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