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都受傷嚴重,於是,在行情見底的2001年5月,唐越又進行了一次冒險--花300萬美金將e龍又從Mail.com手裏買了回來。三年之後,2004年7月,唐越再次賣公司控股權時,隻用了e龍公司30%的股權就換回了美國網上旅遊服務公司Expedia的6000萬美元。短短四年之間,唐越高拋低購,因為敢於冒險和膽略過人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不久前,唐越目前所在的藍山資本還獲得一次性融資10多億美元,準備在中國投資更多的項目。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選擇冒險,正是因為結局和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而我們從中看到了機會。否則,明知道是地雷還要去踩,那就不是冒險,而是自殺。阿爾卡特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劉江南就說:"不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冒險都看成是壯舉,其實這背後都隱藏著許多精巧的計算,隻是不為外人所知而已。”
擁有膽略才能贏得冒險 我們常常看到:冒險帶來奇跡。20世紀60年代,IBM希望研發360係列大型機以徹底改變電腦行業的結構,投入資源比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費用還要高,一失敗IBM肯定就會死亡。但是,IBM孤注一擲也成就了對計算機主機市場幾十年的壟斷。後來聯想並購IBM的個人PC業務,也被稱為一場賭博,但這場賭博卻迅速促進了聯想的國際化進程。
我們也常常看到:冒險製造奇跡的背後,還存在著一些必然的因素,如果沒有這些原因,就算有再好的運氣,奇跡也不可能轉化為長久的成功。IBM願意全力研發,是因為計算機技術革命是未來趨勢;聯想願意冒險並購,是因為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以聯想的江湖地位,如果不想裹足不前,就必須走上國際化道路。
很顯然,一個真正的冒險家肯定不是一個莽夫,就算是孤注一擲,也絕不是在逞匹夫之勇。
我們進行人生冒險,真正能夠依靠的隻能是過人的膽略,而非僅僅膽量。
第59節:第4章 富有膽略(3)
"膽略"在英文中的解釋是:courage and resourcefulness。用中國話說,就是要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包含了一個人的眼光、知識、經驗、技巧、智慧等因素。有略無膽,是懦弱,是會說不會做,是"秀才造反,三年無成";有膽無略,則隻會膽大妄為,"頭重腳輕根底淺"。
前愛立信公司中國首席市場官、摩克迪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張醒生則是這樣闡述冒險:"能因為怕不成功就不去抓機會嗎?一定要爭取抓住機會!"他認為冒險能否成功:"要看你怎麼對待風險了,第一看你有沒有抗風險能力,第二看你認定不認定你看到的機會。"就這樣,張醒生從跨國公司愛立信出來,去到亞信做CEO,後來又自己下海創業,不斷創新自己的人生。
有膽有略地冒險,也是開放式人生的必然要求。如果隻要一股勇氣,隻需要注重內心的心理狀態,我們也用不著去談人生開放;如果我們要把膽量提升為膽略和膽識,則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人生。
機會與風險成正比 1991年,即將獲得複旦大學生物係學位時,張黎剛退學了。1994年,在美國明尼蘇達一所不入流大學的食堂裏,有兩個跟盤子打交道的中國男生,一個洗碗,一個收碗,這就是e龍的兩個創始人唐越和張黎剛。張黎剛瘋狂地做著哈佛夢,但是,1998年即將獲得哈佛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時,張黎剛瘋狂了,他退學跟著張朝陽回了國。
1999年,即將升任搜狐第一副總裁時,張黎剛忽然又遞交了辭呈。因為"我不是給人打工的人",他說,"我不做英雄的陪襯,我要擁有自己的公司。”
2003年,當6000萬資金即將注入e龍時,張黎剛離開了。風險投資的介入,使e龍所有創始人都變成了"股份低於10%的打工仔"。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原因。張黎剛選擇了健康管理業重新創業,現在已是愛康國賓集團的董事長兼CEO。
經常有人問我們商會2005委員會的這位理事,為什麼每次都在臨近每一人生階段的縞潮時選擇離去?你不感到遺憾嗎?張黎剛"沒有遺憾",他認為冒險進行新征途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而且更重要的是"機會與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放棄是一個男人的勇氣,但這不是匹夫之勇;冒險,並不是莽撞……能夠淩駕於命運之上,去控製自己的方向,才是真正的男人。”
人們對冒險通常有三種誤區,我在上文已經說過前兩種:其一,認為一個人的冒險,冒的是危險;其二,認為冒險的驅動力是勇氣和膽量;其三,還有一種誤區則認為:隻有敢作敢為才是冒險,舍棄則是懦夫的表現。
世上的事不盡是脫弦之箭,開弓就不能回頭,定了方向就不能調整。堅持和放棄,選擇和不選擇,並沒有區別,都是在冒險。而能夠及時作出準確有效的判斷,正是一個人生開放者的優勢。
敢於放棄也是一種冒險 美國凱雷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何欣曾提到過自己一次沒有"敢於放棄"的經曆。2001年,何欣從INTEL投資部加盟凱雷投資集團擔任亞太投資部副總裁。年底,他接觸一個韓國"下一代OLED"的有機顯示屏項目。何欣看上了這個團隊的技術能力和OLED的市場潛力:"這個技術團隊可以說在世界上也十分優秀,在技術創新或生產設備的研究上都十分到位。"但這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早期項目,"我們開始看這個項目時,隻有專利和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