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2)

內容簡介

胡光墉(1823—1885 ),字雪岩,安徽績溪人。

《燈火樓台》是台灣著名作家高陽先生接續《胡雪岩》和《紅頂商人》的一部長篇係列小說之第一部。作者在書中繼續講述胡雪岩的傳奇經曆。

胡雪岩因協助左宗棠鎮壓撚、回起義,為其籌措軍餉、購辦西洋新式火器、運送軍前藥品,所以,得左宗棠在“收功”之後的出奏保舉。由於胡雪岩的“殊功”,朝廷破格優獎,賞穿黃馬褂,頂戴用珊瑚,赫然成了一名“紅頂商人”。由此,官助商勢,胡雪岩的發展,亦達到了巔峰。

胡雪岩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靠捐納與“殊功”所獲的高官身分,活動於商界和官場,結交上層人物,並以官場中互相傾軋、利用的複雜關係、為左宗棠向英、德兩國外商一次借銀數百萬兩,以應支出浩繁的軍費,從而多得左宗棠的庇蔭。由於精細的買賣,胡雪岩往往一夕之間,獲利巨萬,時稱“財神”。於是,他大興土木,營造庭園,規模甚巨,並納多房姬妾,生活腐化,不堪言狀。然而,樹大招風,己遭非難,終於,在商事達於鼎盛之際,胡雪岩麵臨了危機。

高陽先生於《燈火樓台》之後的《蕭瑟洋場》( 《燈火樓台》之二,亦為本公司出版)中,講敘了胡雪岩在發展至巔峰之後,所麵臨的如履薄冰、危機四伏的處境和開始衰落的過程。

前記同光年間有“財神”之號的胡光墉,與王有齡、左宗棠遇合之奇,為拙作《胡雪岩》、《紅頂商人》的主要題材小《燈火樓台》接續《紅頂商人》,,寫胡雪岩的結局。

胡雪岩事業的顛峰,亦正是左宗囊“西征”收功,新疆底定,晉封二等候,一生勳業的巔峰,時在光緒四年春天。

飲水思源,沒有胡雪岩籌餉及後勤支援之功,左宗棠的“西征”不可能獲致輝煌的成就。因此,這年四月十四日,左宗棠會陝西巡撫譚鍾麟,聯銜出奏,請“破格獎敘道員胡光墉”,曆舉他的“功勞”。 計九款之多。 前麵五款是曆年各省水陸災荒,胡雪岩奉母命捐銀賑濟的實績,因而為胡老太太博得一個正一品的封典,使得胡雪岩在杭州城內元寶街的住宅,得以大起門樓,浙江巡撫到胡家,亦須在大門外下轎,因為巡撫的品秩隻是正二品。

後四款是胡雪岩真正的“功績”。一是胡雪岩在杭州設了一座字號“胡慶餘堂”,規模宏大,聲名媲美北京同仁堂的藥店,曆年,西征部隊日常所需的“諸葛行軍散”、“辟瘟丹”、神曲“、”六神九“之類的成藥,治跌打損傷的膏藥、金創藥,以及軍中所用藥材,都由胡雪岩捐解。

其次是奉左宗棠之命,在上海設立采運局,轉運輸將毫無延誤,再次是經手賺買外洋火器,物美價廉。泰西各國出有新式武器,隨時采購,運至軍前,左宗棠認為“新疆速定,雖已兵精,亦由器利”。

最後一項最重要,即是為左宗棠籌餉,除了借洋債及商債,前後合計在一千六百萬兩以上之外,各省的“協商”,亦由胡雪岩一手經理。協響未到,而前線不能不關餉時,多由胡雪岩代墊。湘軍、淮軍多曾出現過索響嘩變事件,隻有西征之師從不“鬧響”。

這份能維持西征士氣的功勞,左宗囊認為“實與前敵將領無殊”,事先曾問過胡雪岩,打算得個什麼獎勵?回答是“想弄件黃馬褂穿”,所以奏折中請子“破格優獎,賞穿黃馬褂”,奉旨準如所請。胡雪岩是捐班的道員,以軍功賞加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乾隆年問的鹽商,有戴紅頂子的,戴紅頂而又穿黃馬褂,隻有一個胡雪岩。

光緒六年十一月,左宗棠奉旨入覲,“仗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及陝甘總督的差缺,分別由他麾下大將劉錦棠及楊昌浚接替。左宗棠於下年正月底到京,奉旨以東閣大學士管理兵部,派為軍機大臣,並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當他從甘肅啟程時,曾專函胡雪岩,約他燈節後在北京相晤,可是……

胡雪岩全傳——燈火樓台

一出將人相光緒七年三月初七,胡雪岩終於踐約抵達北京。同行的有兩個洋人,一個是在華經商多年,泰來洋行的經理,德國人福克,一個是英商彙豐銀行的代表凱密倫。

由於這年天氣格外冷,天津海口尚未解凍,所以胡雪岩是從陸路來的,浩浩蕩蕩十幾輛車,一進右安門,直投前門外草廠十條胡同阜康福錢莊。為了接待東家,“大夥”汪惟賢十天以前就預備好了,車隊一到,胡雪岩與他的客人,還有古應春與辦筆墨的楊師爺,被接入客廳,特為挑出來的四名伶俐的學徒,倒臉水倒茶,忙個不停。胡雪岩是汪惟賢親自照料,一麵伺候,一麵問訊旅況。

亂過一陣,坐定下來,胡雪岩貼身小斯之一的保福,捧著金水煙袋來為胡雪岩裝煙,同時悄聲說道:“張姨太已經打發丫頭來催請了。”

“現在哪裏有工夫?”話中似嫌張姨娘不懂事。

保福不作聲,隻望著屏風後麵一個十六七歲的丫頭搖一搖手,表示胡雪岩還不能進去。由南到北,通都大邑中,有阜康錢莊,就有胡雪岩的一處“行館”,大多有女主人,住在阜康福後進的張姨娘,不甚得寵,所以胡雪岩有這種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