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教授主編的《人格研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這本書充分體現了人格研究應有的如上所述的目標和價值。多年來,郭永玉教授及其團隊在人格心理學領域辛勤耕耘,取得了豐富的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為我國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本《人格研究》代表了他過去十多年的一些重要工作,既有翔實的內容,又有清晰的框架;既有廣闊的人格研究視角,又有深邃的人性哲學思考。
具體來說,該書有如下創新與特色:
第一,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本書除緒論外,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人格特質、人格動力、人格發展、人格與社會文化。這其中人格特質、人格動力、人格發展是人格專題研究架構的三個組成部分,而人格與社會文化則屬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交叉領域。因此從總體上,這四部分也體現了當代人格心理學的學科體係,展示了人格研究更寬廣的視角。而具體到每一章節的組織層次,有的邏輯嚴密,按照概念間的內在聯係來展開;有的則獨具匠心,將原本零散的一些內容按照一種心理生活上的遞進關係來加以組織,如人格發展部分,表現了作者力求整合人格心理學廣闊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溝通各個研究專題間的聯係的努力和嚐試,值得稱道。
第二,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郭永玉教授認為,在這樣一個全球化、多樣化的時代,尤其是中國社會曆史文化巨大變革的時代,心理學研究者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做所謂純科學研究,不能對周遭的問題有所回應,雖然無可厚非,但是令人遺憾;他強調科學與人文的統一,理論與實際的統一,窗內(實驗室)與窗外的統一。對於這些觀點,我非常讚同。自然科學研究取向強調研究變量的可操作性、結論的可重複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助於我們認識心理與行為的一般規律性。然而人格又是社會化的產物,它不是一個純自然的範疇,而是取決於一個人被視為什麼、社會角色如何,取決於特定的文化模式。好的人格研究當然離不開自然科學的邏輯和方法,但也滲透著研究者深厚的人文素養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此書的很多章節都體現出了作者深沉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關切感。例如第三編人格發展,作者選取典型研究專題,來回答青少年、成年、老年以及人生整合中的人格心理問題,貫穿著對人生全程發展的深度思考與終極關懷;再如第四編涉及的中國的幸福悖論、社會階層心理學等內容,深刻地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特征與矛盾,而這些內容又無不基於科學的研究設計和實證數據,這是非常難得的。
第三,人格研究中國化與瞄準國際前沿相結合。我國人格心理學研究最大的困難是,人格心理學是在西方的社會曆史文化背景上發展出來的。不可否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心理學研究上居於領先地位並引領著世界學術潮流。但如果一味地把西方的人格理論、概念和測量工具硬套在中國人頭上,顯然不是研究中國人人格的正確途徑。對於中國人人格的研究,必須要深入中國實際,從中國社會、文化和曆史背景的實際出發,同時又批判地吸收西方人格心理學理論的合理因素,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出既符合中國人實際又能為各國心理學家所采納的人格概念和理論,從而為普世心理學的建立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在這方麵,本書也有值得借鑒之處。例如作者在研究馬基雅弗利主義人格時發現,這個概念與中國傳統的厚黑學文化不謀而合,異曲同工。作者在批判地吸收馬基雅弗利主義研究合理因素的基礎上,深入地開展了本土厚黑人格的實證研究,得出中國本土厚黑人格的獨特結構、形成機製及其心理行為後效。這項研究還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如果能廣泛地開展厚黑人格的國際合作研究,這種人格結構可能會被更多人所接受,這將是我國心理學家對普世心理學的一種貢獻。
郭永玉教授主編的《人格研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這本書充分體現了人格研究應有的如上所述的目標和價值。多年來,郭永玉教授及其團隊在人格心理學領域辛勤耕耘,取得了豐富的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為我國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本《人格研究》代表了他過去十多年的一些重要工作,既有翔實的內容,又有清晰的框架;既有廣闊的人格研究視角,又有深邃的人性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