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父親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近現代史,所以李開複在父親的書桌上看到了一些其他同齡人完全看不到的人,也了解了一些完全被扭曲的事。比如當時由於兩岸的特殊關係,台灣史料難免對中國大陸有所歪曲,而作為學者的李天民則完全秉承學者的客觀,將曆史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些後來都成了李開複了解中國大陸的窗口。

父親公正的教育深深地影響著李開複,使得他從小就養成了一種平等待人、客觀處事的品格。

當然,李天民埋首書齋是一種個人的追求,但作為一個幾歲的幼童,李開複對書的興趣更多是一時興起,更多的時候,李開複仍然是一個頑皮的孩童。

頑皮搗蛋的李開複雖然不敢在父親麵前太過“放肆”,但有時也會禁不住童心的驅使,對父親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李開複就非常喜歡模仿父親,尤其是他說四川話的語音腔調,更是模仿得惟妙惟肖,有時連父親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李開複就是在這樣老父幼子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父親一方麵是他做人的榜樣,一方麵又是他調皮時的玩伴。這對老父幼子在一起,可謂其樂融融。

不過,到了李開複11歲那年,父親李天民必須做出一個選擇了。那就是該不該讓李開複到美國讀書。此時的李天民已近古稀之年,而李開複又是自己的老來子。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讓兒子能夠承歡膝下,盡享天倫之樂。當時貪玩好動的李開複是完全不能理解去美國留學究竟意味著什麼的,如果父親出麵阻止,他一定會很樂意地留在父親身邊,但是父親什麼也沒有說。李天民從來不肯說出對這個兒子有什麼期望,而隻是平靜地看著兒子從他身邊離開。

李開複就這樣離開了父親,越過浩瀚的太平洋到達異國。大多數孩子都有一種心理傾向,離父母越是遙遠也就越是在內心深處激發起對父母的依戀,李開複也是一樣。閑下來的時候,他忍不住向著東方遙望,他能感覺到他的家,感覺到母親在他耳邊絮叨,但卻怎麼也聽不到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沉默少言和嚴肅謹慎,給李開複留下的印象實在是有限,年齡的差距又讓他們之間橫亙著巨大的代溝,李開複隻能在心中勾勒出父親有限的形象,而年邁的父親卻一直關切著兒子的一切變化。

盡管李開複與父親單獨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但李天民的形象仍舊在他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李天民不苟言辭的性格使他並未對兒子講過太多的道理,但是他嚴謹的治學風格、謙虛謹慎的為人處世作風,卻深深地印在李開複的心中,對他以後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為父親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近現代史,所以李開複在父親的書桌上看到了一些其他同齡人完全看不到的人,也了解了一些完全被扭曲的事。比如當時由於兩岸的特殊關係,台灣史料難免對中國大陸有所歪曲,而作為學者的李天民則完全秉承學者的客觀,將曆史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些後來都成了李開複了解中國大陸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