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一個讓人敬佩的血性女人(2 / 3)

一般來說,女性極少用槍自殺,因此,張純如的死法與Rust的雷同,就頗耐人尋味——我們須從心靈深受終極殘暴濡染這上頭尋答案。張純如自己承認:在寫作《南京大屠殺》那段期間,每天都接觸到大量日軍暴行錄,精神上受了很大的創傷,常患失眠和憂鬱,掉了很多頭發,成書時體重銳減。書中插圖都是避重就輕的,唯恐太露骨許多公立圖書館會拒絕把書列於架上,她自己過目的則是另一回事。張純如死時離出書已七載,南京大屠殺也是大半個世紀的陳年舊賬。但今日閱讀起來仍像一部酷刑百科全書:砍頭、活焚、活埋、在糞池中溺淹、挖心、分屍、在肉體上澆硫酸、用軍犬咬死、先奸後殺、剖腹取胎、割乳房、割生殖器、用刺刀捅入陰戶、強迫兒子強奸母親、父親強奸女兒、兄強奸其妹,日軍奸淫妻子逼令丈夫觀看,等等。如今有日本人說受害者沒有30萬之眾,但幹這種事,減為30人就不妨了嗎?時至今日,人們對人性最陰暗麵認識仍不足。美國地廣人稀、行動自由、尊重隱私,這類案件仍層出不窮,且已成大眾文化的戲目。過去幾千年踐踏人權的漫長歲月裏,曾產生多少荒淫君主我們暫且不說了,在那些時代,性淫虐根本就是製度化的大眾文化。常見“人類文明史”之類教科書用古羅馬競技場的遺址作封麵。在古羅馬,競技場不隻是用活人來喂獅子的地方,還常上演當眾閹割和把具異國風味的女奴赤裸捆綁讓眾人施淫之類的“康樂”節目。既雲人類文明史,自然說不上“不人道”,稱其為“獸道”倒是對動物的一種侮辱。在今日的市場經濟裏,薩德侯爵的性幻想是銷路極廣的商品。越自由的社會,黃色報業也越發達,對強奸案的報道也越繪影繪聲,而廣大的讀者也越看得津津有味。在自由尺度最寬的社會裏,春宮影畫亦最能盡情把性暴力虛擬化,以滿足廣大觀眾的性幻想。深入人類心理看真切一點,不論男女都有性虐待和性受虐的幻想,隻不過在常情底下程度較輕微,也少化為行動。但它總有集中爆發的機緣,而不論多強韌的心靈,在麵對這個無邊的黑暗時,都有被摧折的可能。

張純如是一個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華裔女作家,最後,竟然為了自己的這部作品,淒然灑手人寰,離開了這個世界。我還認為,張純如還有對現實的失望和無奈。張純如生前曾多次說:“鑒於美國以及西方社會一直都有重歐輕亞的理念,華人一定要團結起來參政議政,而不能‘自掃門前雪’。”張純如是多麼希望華人能夠直麵曆史、不再冷漠自私啊,她也好希望在她的世界裏,能夠多一些來自同胞的慰問和關心,哪怕隻是一些給她壯膽、抵禦恐嚇的隻言片語,可我們什麼都沒有做,隻是漠然地看著她在還原慘痛曆史的道路上一個人孤獨地追問,最終別無選擇地離開這個世界。如果她的“死”真能比“生”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她也許就能瞑目了。可是,我們學到了麼?我想,此時此刻,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在內心深處打上一個問號。如今,在美國、在法國、在馬來西亞,有太多太多的華人,他們偶然間捧起這本《南京大屠殺》就再也不能停止閱讀,因為那些文字疼痛而灼人,因為那些文字就烙在他們的根上。而國人呢?媒體呢?我們的民眾呢?但願張純如的死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反思和啟迪。不過在我看來,不管她是自殺,還是他殺,人已經不在人世了(雖然我傾向張純如是他殺),但現在我除了對她的死表示哀掉與痛惜外,更多的則是欽佩與敬仰。

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張純如之死觸發了我寫作的小說《大悲情》一書的結局。

既然說到了《大悲情》一書,還是說說《大悲情》的來由吧。小說構思於2002年底,那時我正在寫作反映法官生活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法庭風雲》(出版時更名為《大叫板》)一書。說到這裏,我又不得不補充一句,在我完成反映法官生活的長篇小說《大法庭》一書之後,言猶未盡,當時就萌發了一個創作計劃,那就是為我生活與工作的法院及我周圍的同事們寫作三部曲,並定之為法官生活三部曲。之一是《大法庭》、之二是《大叫板》、之三就是《大悲情》。這三部曲足已反映法院生活的全貌。《大法庭》已經出版,效果應該還算不錯。《大叫板》完成於2003年的4月1日。《大悲情》呢?在寫作完《大叫板》之後就動筆了。並在當年的2003年完成了兩個章節,約有三萬字。後因種種原因,《大悲情》的寫作進入寒冬期,因此也就放了下來,不想這一放幾乎就是長達一年時間沒有動筆。但經過長達一年的寫作,在真正的嚴寒還沒有到來之時,我完成了《大悲情》的寫作。這樣,反映法官生活三部曲的作品便大功告成了。這三部曲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女主人公,她就是梅雨媚。雖然她在《大法庭》中的身份不是法官,但因為我非常喜愛這個人物,所以在之二《大叫板》一書中她便成了一名刑事法官,在之三《大悲情》一書中她成了審判監督庭的一名法官。她是我對法律摯著追求的化身,雖然生活中有太多的遺憾,但我隻能讓我的思想與追求在我的作品中去體現。我這種理想常常與現實發生衝突,也因此讓我常常陷入一種迷惘之中,甚至一種絕望之中……我也曾用各種辦法開導過自己,很多朋友也開導過我,讓我隨大流或者“同流合汙”,我的思想不是沒有過鬥爭,我不是不會,我是不能。我不想讓自己堅守了幾十年的信念(這種信念或許在我極小的時候就形成了)一下子毀滅掉。當自己在痛苦中“不能自拔”時,我隻能用文藝作品去實踐自己的夢想與追求。於是,便有了“梅雨媚”這個有血性的人物(她在《大法庭》中雖然不是法官,但他是一個有正義感、責任心和血性的女人,我不忍讓她離開我的作品)。於是,她便出現於《大叫板》一書中。寫完《大叫板》一書,我仍不忍心讓這個有血性的人物從我的作品中消失,於是,我又讓這個有血性的人物出現在《大悲情》這部作品中,讓她實現一種夢想,雖然她的夢想最終沒有實現,這隻能說是現實太殘酷了。我隻是在想,“梅雨媚”沒有實現的理想與追求我們將如何去實現?我多次同朋友就這個問題一起共同探討、共同思索,但我們在一起探討、思索時總是無言以對。所以,“梅雨媚”在我的三部曲中不是跳河,下落不明;就是辭職出走;被現實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