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多數為我國乃至世界瑰寶中的珍品:模式標本。其中最重要的藏品,一種是中國新生代晚期化石動物群標本。其中,1935~1937年在山西榆社盆地出土的哺乳類動物群化石,揭示了一些動物在長達1000萬年中的演變過程;20年代在甘肅慶陽發掘的大量第三紀哺乳動物化石、河北桑幹河盆地泥河灣動物化石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古薩拉烏蘇河化石動物群,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的"河套文化"。
另一種是華北、西北現代動植物區係標本。鳥類和哺乳類基本齊全,昆蟲類達23萬號之多,植物標本中最具特色的是西北荒漠植物。
(7)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籌建於一九五六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日批準由金仲華等12人組成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
在古動物史陳列廳展出的180件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廳中央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黃河古象:前者身長22米,肩高3.5米,體重幾十噸,發掘於四川合川縣,為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之一;後者體長8米,身高4米,一對門牙就有3米長,發掘於甘肅東部黃土高原,也是古獸中的龐然大物。此外,還有許氏祿豐龍、多棘沱江龍、魏氏準噶爾翼龍、恐龍蛋、恐龍腳印、玄武蛙、魚龍、雷獸、巨犀等古動物化石。
(8)大連自然博物館
大連自然博物館是中國自然曆史性博物館。位於遼寧省大連市勝利橋北。建築麵積5100平方米,陳列麵積2470平方米。館舍為俄式建築,建於1900年以前,原是沙俄帝國侵占大連時的市政廳,1925年 3月擴建為滿蒙物資參考館,1926年改名為滿蒙資源館,1931年末更名為滿洲資源館。1945年歸屬中長鐵路大連分局,定名為東北資源館。1950年由大連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59年改名為大連自然博物館。
該館有藏品5萬多件,一級藏品264件。其中大型鯨類、儒艮、白鰭豚、大熊貓、金絲猴、針鼴、鴨嘴獸、朱鹮、極樂鳥、蜂鳥及最早的食蟲類遠藤獸化石等,均為世界珍貴標本。黑露脊鯨體長 17.1米,體重 66.7噸,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黑露脊鯨外形標本。長須鯨體長18.4米,體重 34.7 噸,是中國目前唯一的長須鯨外形標本。古蓮子被埋藏距今約821~1251年,經過培育仍可發芽開花。該館還保存著成套的台灣省昆蟲和大量的世界昆蟲標本及德國、日本、朝鮮、蘇聯等國的岩礦標本。其中朝鮮半島的正長石晶族,其晶簇之大,晶形之美,為國內外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