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佛學大師教你調整生活態度(2 / 3)

所以進取心、積極心要有,但是得失心最好少一些,一切“盡其在我”就可以了。這樣子,生活才會過得比較愉快,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積極,而讓他人受到傷害。

所以說,積極是一種態度,本身並沒有對錯,如果動機不純正、目標不對,或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種積極才是不對的;或是目標達成後就得意洋洋,目標達不成就痛苦萬分,這樣的積極就是錯的。 唯有當目標正確,做法正確,積極就會成為一種優點,會為自己、為他人帶來快樂。

這道理聽起來像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其實兩者還是有一點不同。“隻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個觀念是正確的,但是態度有一點消極。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耕耘之前,做好更多的準備,譬如哪 一種耕耘的技巧最好?市場上有沒有這個需求?有沒有通路?市場上消費得完嗎?消費不了又該如何處理?詳細考慮之後,耕耘的結果,才容易和我們的預期相符。在考慮清楚之後,動手去做,如果達 不成目標,也不需要難過,這才真的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那麼,要如何培養積極的心呢?首先要訂定目標,因為有了目標,生命才有方向。這個目標最好是“少為自己,多為別人”,譬如現在地球的環境充滿危機,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能做些什麼?你可以利用 空餘的時間,投入環保工作,也可以隻在自己家裏,或附近的環境,做一個小小的環保義工,這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像這樣,將自己推向一個好的方向,積極地去完成它、實現它,你就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有目標、有意義,這就是積極人生的真意。

——聖嚴法師《積極的人生》

遵守規矩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於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世尊在將入涅槃時,曾告訴阿難尊者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證,戒律之重要性。

嚴是嚴明,也就是莊嚴明察的意思。修行人不能隨便亂講話。在必要時,說話要有分寸,合乎法度,不可信口胡言。換言之,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次序,不是說我想怎樣就怎樣,那就是不持戒律。

持是把持,也就是用手拿住的意思。謹慎而小心的拿著,時時刻刻注意,而不懈怠,要聚精會神來把持戒律。

戒是防非,也就是禁止作惡的意思,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是犯罪前的規勸,律是犯罪後的懲罰。例如蛇行是曲,入管自直,這是戒律的功用。

律是法律。無論做什麼事,要合乎規律。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不能隨便行動,妨礙他人自由,侵犯他人利益。

一言以蔽之,嚴持戒律就是沒有脾氣。忍辱功夫修到家了,順逆境界來臨時,皆經得起考驗,而無動於衷,心平氣和、處之泰然。到了這種程度,便不會不守規矩。凡是不守規矩的人,他的忍辱功夫不 夠,壓製不住無明火,往往把所修的功德,燒得一幹二淨。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開示錄(六)》

像我們出家人的叢林清規,從唐代的百丈懷海禪師製定的“百丈清規”起,經過曆朝曆代的演進,先後增刪為宋朝的“崇寧清規”、“鹹淳清規”和元代的“至大清規”、“勅修百丈清規”,其間百餘 條目雖有增減,可是基本上的“悲智雙修”精神則一,中國佛教就從這些清規裏錘煉出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成就了中國佛學解深用宏的無窮奧義、無邊妙境,真可以說是“一部清規,無窮勝諦”了 。

——星雲法師《星雲大師演講集(第三集)》

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

意識到“人生不能盡如人意”的心,正是人的智慧、開始反省自我,以及審視自我和人生的一顆宗教心。江戶時代黃檗的高僧賣茶翁,對於人和貧困的關係曾確切地指出:“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 貧困。”貧困,並不僅僅隻靠金錢就能除去,在環境方麵,例如:人、物、工作、地位等等,都可能造成一個人貧困。因此,請好好體會、咀嚼,把“人”變成自己所能主宰的“自我”。

身外的萬事萬物並不會使自己受苦。自己對於外界的事物,所看、所聽,如何領受、因應,都視自己的態度而定。對於這種“心”的問題,古人如此的教導我們:

唯心能使心惑,使心成心,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

這首詩中的“心”,指的是外界的萬事萬物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之間,產生的一顆心。見識外界的事物而理解的心,使應該采取因應之道的自我的心受到迷惑。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就形成了這二種心 ——使人迷惑的心和困惑的心。但是,我們必須督促自己,不能任由這二種心混亂我們的生活,必須牢記:“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而加以反省及警惕。這種心,是一顆認識人的心。

——【日本】梅原諦愚著,圓明譯《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做大事要有恒心

樹是一天一天的長,你雖然沒有見到它的生長,但不知不覺中它是在長大。等到十年或百年後,就變成有用的材料。樹是這樣子,我們人修道也是如此,不要著急,不要想今天修行,明天就開悟,不是 這麼容易的。必須要天天鍛煉,天天修行,也不管它有什麼進步,你不退步就是進步。你隻要一天一天把妄想減少,這就是進步。欲念一天比一天少,這就是進步。貪嗔癡心一天比一天少,這就是進步 。不要求快,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你進得快,也退得快。反而,必須用恒常之心來修行,天天都求懺悔,改過自新,所謂:“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功可造。”故我們修行就是要去習氣毛 病,去肮髒的思想,現出本有的光明,本來之智慧。這些智慧光明,是人人本具的,可惜被無明遮蓋住了,不能善用自己之智慧光明。無明遮障了,就想往下流;你若露出智慧,就會往上達,即是逆流 。故修行非一朝一夕,而是要念茲在茲,朝於斯、夕於斯,年年月月都是這樣修行,恒常不變。時間久了,才能養成我們的般若智慧。不要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這樣你永遠也不會有成就。我們要學樹 木的成長,一天一天長大,日日誠心修行。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控製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當然就會有情緒。我們也大都體會過控製不住情緒,反被情緒所控製的苦,甚至常常因為一時情緒衝動而犯了錯,事後卻又懊悔不已。

情有很多種,第一種是情操,例如哲學家的情操、藝術家的情操、宗教家的情操,以及政治家的情操。這些情操是理性的,對人、對世界、對自己都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操的話,那就跟低等動 物沒什麼兩樣了。

第二種是情感,情感是指與親人,或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事物之間,因為喜歡或是不喜歡而產生的感情現象。情感雖不如情操那麼高尚,但是人如果沒有情感,那就形同植物或礦物。隻是情感是自私的 ,以自我的喜怒哀樂為依據,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不是十分穩定;而情操卻是非常清淨,且非常和平、穩定的。

第三種是情緒,情緒是從情感而來,當情感不能宣泄、滿足時,心裏就會發生衝擊和困擾,因此產生情緒。情緒就像是暴風雨中的海浪,沒有理性、規律,而且波動非常厲害,隻不過有的人波動很高, 有的人較低一點而已。

情緒來的時候,就像無明火,會大哭也可能會大笑,甚至還會揍人,出現暴力傾向。所以,一個老是情緒用事的人比情感用事的人更糟糕,也非常可怕,不但造成自己的困擾,別人看到情緒衝動的人, 也會敬鬼神而遠之。因此麵對問題時,最好不要隨便動情緒。

但是有人會說:“如果人生活得毫無波動變化,好像未免太平淡而無味了。人生要有大悲大喜才活得過癮,所以有情緒也沒什麼不好啊1

這種將人生的情緒起伏視為一種調劑的看法,實在是似是而非!試想每一次情緒的波動,身體的細胞不知道就要死多少,不但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會健康。如果老是在大喜大怒、大悲大樂的情形下生 活,是活不久的,一點也不劃算。要讓自己經常生活在愉快平靜的情況下,情緒才會穩定,心理也才會健康。

要避免情緒過分的波動,首先就要明白情緒會帶給自己與別人災難的嚴重性,這樣才會懂得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會帶來一波接著一波的壞事,就好像是高血壓會帶來生命的危險一樣,首先可能是中風 ,再來就是癱瘓,說不定接著就是死亡。所以預防自己情緒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

預防的方法,就是在情緒還沒有發生以前,能夠先察覺到自己已經快要動情緒了,在這個關鍵時刻,用觀念來化解,告訴自己動情緒是劃不來的,因為最後倒黴的還是自己,甚至連他人也會遭殃。

除了運用觀念之外,一些修養的工夫,例如靜坐,或是經常默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會很有幫助的。在情緒還沒有生起之前,念佛可以產生移轉作用,讓情緒轉換為一種念佛的清 淨念頭,一種信仰的念頭。

然而,我們在運用觀念或方法的時候,也要明白目的不是在壓抑自己,而是要化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其實隻要我們不管它,不要老是在想這個問題,或是老想要衝過它、對付它、抗爭它,情緒反而都能 很簡單地化解。

——聖嚴法師《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有條件的虛榮心

虛榮心的泛濫,在現代社會中可說是愈來愈明顯了。原因無他,人的欲望無止境,同事間會互相比較,看到人家要,我也想要;看到別人有,我也想擁有。所以,物質生活好的時代,人們的虛榮心不減 反增。如果虛榮心不斷滋長,將使社會紊亂,人品下降。

但是,如果是有條件的虛榮心,則也未必不好,例如追求成功,也可說是虛榮心。基本上,想要成功是“能力”與“際遇”的問題。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體能”、“智能”會慢慢成熟,同時也應當 好好努力培養謀生的“技能”。如果這三種能力不夠,多半不會有好的際遇,一旦機會在你麵前出現,你也無能為力。相反地,即使具備了這三種好條件,幸運之神也未必會眷顧你。例如由於“僧多粥 少”,如果同性質的人才太多,際遇與機會就不會那麼多了。如果不能明了這一點,就會“人比人氣死人”了。

然而,追求物質享受的虛榮心未必都是那麼壞的事,隻要不是去偷、去搶,隻要不是以破壞環境、損耗資源來滿足私欲。有時候,善用外在的物質條件,從事發明、生產、推銷,也會促進社會環境的改 善。豐衣足食、富而好施的社會,當然很好。關鍵在於,你的能力與所具備的資源,是否足夠讓你去追求這一切?

我在服兵役的時候,曾聽過一個小故事。有一位排長很快就晉升為連長,連上的副連長卻仍然留在原職位,沒有變動。這位副連長很生氣,抱怨著對人說:“怎麼升官的是他卻不是我呢?”後來,那位 排長自己去跟副連長說:“副連長,我相信我的能力、智慧都不如你,但隻有一點勝過你,就是我的運氣比你好,讓我的表現有機會被上級注意到。”

至於我個人,我自覺不是很有才能,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智慧,更談不上有什麼專長、本領;但在做事時我絕對是全心的學習,全神的投入,而且會主動關心周遭相關的人,所以我到任何地方,大家都 會喜歡我。而且由於多支援他人,就會多得到一些資源,就有好一點的際遇;雖然在我一生之中,交好運的機會實在不多,如果不是如此,可能就更沒有機會了。

我們無法掌握運氣,但可以創造際遇。如果在工作崗位上,將自己分內的工作盡心盡力做好,又以額外的時間去協助需要支援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此一來,擁有好際遇的機會就會多一些。如果 你平日樂意配合,又有為團體奉獻的精神,一旦別人有好的機會,就會想到找你合作,際遇自然是歸於你的。

但是要謹記在訓練能力、創造機緣的同時,絕對不要傷害他人。即使追求物質生活,也要時時刻刻考慮到別人的權益,這種追求才具有建設性,才是健康的。因此,如何把握際遇,在獲得物質的同時也 為社會創造利益,便是現代社會任何人都應思索的課題。

——聖嚴法師《有條件的虛榮心》

心胸開闊,不滯外境

有不少人常常覺得,自己的工作順利,甚至事業做得也還平順,生活範圍相當廣闊,但是內心世界或行為模式卻總是像受到某種限製,而被局限在一個小框架裏,心胸開朗不起來。

所謂的“心胸開朗”,應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種是眼界開闊、心胸廣大。通常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對於現實的環境與遭遇抱著樂天知命心態的人,才能夠做得到。這種人非常幸運,他的性格天 生就很開朗,但是這種人也可能變成對什麼都不在乎,做什麼都好,即使無所事事也不以為意,這麼一來,生活可能會發生問題,生命也缺乏意義。

至於心胸開朗的第二個層次,則是指超越全部的時空環境、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超越一切的成敗是非,這種超越的觀念和心態,才是真正的開朗。

我認識一位原本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但後來遇到經濟不景氣,生意開始走下坡,於是心情非常沮喪。我告訴他:“原本你是沒有生意的,漸漸生意才愈做愈大,‘生意’原本就不是你的,現在不過是回 歸原點,你也隻有好好麵對它。”

他說:“起初沒有生意都還好,反而是生意好轉以後,一下子虧了那麼多錢,讓我覺得非常放不下、受不了,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安慰他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夠處理的就盡力處理,不能處理的就放下。在這個時代環境中,許多因緣條件配合起來,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你心裏著急也沒有用。”

他聽了以後說:“難道,就這樣讓全部的事業成為過眼煙雲嗎?”

我說:“你本來就沒有事業,一切等於從來沒有過。將來如果有機會從頭做起,那不也很好嗎?”

他又說:“我大概沒希望了。”我鼓勵他:“不要這麼說,這一生沒有希望,來生還有希望,永遠都有希望的。”一個心胸開朗的人,對於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有“不得了”的想法,但是他能做到該努 力的時候就努力、該回避的就回避、該處理的還是會去處理。真的沒有辦法、處理不了的事情,就坦然麵對,接受下來。也就是說,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如果當時的現實條件 、環境因緣無法處理,也不要再掛心,就放下它吧!……

如此一來,就能夠超越利害、得失、成敗,不受外在環境的局限,到了這個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心胸開朗。

——聖嚴法師《心胸開朗,就不受環境局限》

有限度的自由發展

“天地之大,四海之寬,無奇不有。”世界上奇特的事很多,人們皆想象不到。可是什麼事都是一半由天造,一半是人為。天造人不為,則不會成功。人為天不造,也是沒有一個根本。世上之事是相對 的,有善有惡,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好有壞,這是對待法。對待法,人若會作,壞可變好;不會作,好會變壞。會用功的人,陰氣最盛時,亦可化成陽氣;陽氣太剛,亦可調和。陽屬動、剛,陰屬 靜、柔,而好壞皆在人為,故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中國有位亞聖—孟子。他在小時沒有父親,他的母親養他過日子。起先住在屠房隔壁,小孩耳濡目染,天天學殺豬屠宰之事。孟母一看,知道不可令他自由發展,否則將來必定做個屠夫!所以趕快搬家 ,搬到一個墳場旁。孟子當時就學挖地造墳,燒香供花來祭祀死人。“這不得了!小孩子若令他自由發展,將來成個埋墳之人,有什麼用?”所以孟母第二次決定趕快搬家。

第三次搬到一所學校旁邊,學生上學向老師鞠躬,回家向父母行禮。孟子家雖無錢,但他有學習的能力,於是摹仿怎樣讀書,進退有禮,禮節有儀。孟母一看,決定在此處住下,其子可以學讀書,成為 上達之人。但時間一久,孟子淘氣調皮,不想再讀書。孟母當時正在織布,見兒子回家不讀書,就把織布機割斷,布也不織了。孟子見母親割斷了織布機,生活將有問題,故問母親為何將織布機割斷? 母親答道:“你現在不讀書,就好像織布機斷了不能再織布一樣1孟子聽後,生大慚愧,決心用功讀書,後來成為中國儒學裏一位大聖人。

在美國這個國家,我不能說自由發展是完全不對,但若太過分了,則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必有後患之憂。小孩子如小樹枝般長大,枝椏七八,必須砍去橫枝,將來才會成為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