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也就為進步的根基。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奧的意味,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眾生的真理。佛家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 之道,向下要成濟渡眾生的菩薩道,更進而成為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可見已開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來為一切眾生服務,去濟渡眾生,行菩薩道,這就成為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基矗
人類皆以腳跑步,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於後,一腳停止。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步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 己是進步的基矗
待人不要過分苛酷,責備人太過分了不大好,因為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語雲:“窮鼠咬貓。”故對人實應寬大,待人寬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說得好:“自蕭 如秋霜,接人如春風。”意思是說對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涼,對待他人如同春風的溫和,這就是在交際上要寬一分,結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從表麵看,世間哪有這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卻使自己喪失利益?人隻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結果反而不能利己,而為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舉一個例子來說 ,做商人的隻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漸漸的,買 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這是道德的標準,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聖印法師《日日日出》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
人品等於財富,奉獻等於積蓄。
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隻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妥協,妥協不成時,你就原諒和容忍他吧。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
戒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獻,多與人分享。
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學佛的人,有兩個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淨化人心,少欲知足,淨化社會,關懷他人。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做人低姿態,做事高水平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弘一法師
我十幾歲在上海念佛學院的時候,除了上課,也做很多雜事。有一天,全班同學都被派去擦窗戶,我很快就把分配到的玻璃窗擦好,於是四處溜達,看看其他同學擦得怎麼樣。
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學,他不是在擦窗子,而是不停地用抹布打玻璃窗。我對他說:“你很辛苦哦1
“倒黴啊,分到這麼髒的玻璃窗。”這位同學的玻璃窗其實並沒有特別髒,但他覺得受了委屈,不但抱怨,還用抹布打窗子,這麼一來窗子就更不容易幹淨了,他又因此氣上加氣,更為憤憤不平。
走著走著,我看到另外一位同學擦得十分慢,嘴邊還哼唱著“爐—香—乍—熱—”,原來他一邊擦窗戶,一邊唱誦“爐香讚”。我忍不住問他:“你怎麼擦這麼慢?”“我舍不得擦完呀。”因為他的爐 香讚還沒唱完,正享受著呢。
同樣做一件事,這兩個人的心境卻天差地別,一個宛如在地獄,一個像在淨土。人一生之中,要做的事不計其數,小到個人衛生,大到國家大事。有些事是可以依個人喜好來做的,有些事卻是無法選擇 ,非做不可,像大家從小到大經曆各式各樣的考試,有多少人是喜愛考試的呢?
在處事之際,大家的心裏都有了一扇被分配的窗子,都得把它擦幹淨,那麼心念的不同,就會讓你有不同的感受:怒氣衝天地擦也是擦,唱著歌擦也是擦,但兩者心境的距離何止千裏。
——聖嚴法師《擦窗子》
世間上,最難的是做人和處事。人活了數十載,往往做人不得其分,處事不得其法。盡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怎樣處事,若我們隻知理論,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勞無功。究竟如何做人處事 呢?
一、隻從柔處不從剛:世間上的人,有的太過剛猛、執著與好強,所謂“好出頭的椽子先爛壞”。我們口裏的齒和舌,雖然齒硬舌軟,最先蛀壞的卻是牙齒,並非舌頭,舌頭直到人死後,才逐漸腐壞, 可見柔軟比較久長。《華嚴經》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憨山大師也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應該隻從柔處不從剛。
二、隻想好處不想壞:所謂“三界唯心,萬法誰識”,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壞,想的都是如何算計人家的壞事。聖人看社會,大家皆聖人;壞人看眾人,全部是壞人。所以我們應該先把心健 全起來。
三、服務勤勞不後退:青年守則上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們在社會上做事要想讓主管看重我們、肯定我們,首先要有勤勞的美德、服務的性格,遇事要積極主動,前進不後退,具足了一些基本的 人生態度,不但能成就一番事業,必然也會到處受歡迎,成為一個得人緣的人。
四、恭敬謙和滿芬芳: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我們隻要能對人謙卑、恭敬,必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做人低姿態,做事高水平”,宇宙隻有五尺高,而昂藏六尺之軀的人類生 存其間,豈能不低頭?所以做人本來就應該要謙虛,應該要受一點委屈,就像梅花,未經冬雪的熬煉,怎得梅花撲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謙和滿芬芳”。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決定一個人做人處事成功與否?要件之一就是態度與觀念要正確。態度、觀念偏差,就會背道而馳,永遠也達不到目標。
我們做人處世應有的態度,我提供四點建議:
一、法情重於人情:我們都有情感,所以叫有情眾生。但是一個人如果四處留情,或是過分的感情用事並不是很好。因此,在感情的世界裏要有理智,要用理智、用佛法來駕馭感情,也就是法情重於人 情。
二、清淡重於攀緣:每個人都希望人家厚以待我,同樣的,我也應該厚以待人。可是有時如果太濃、太熱了反而不能長久,所以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尤其學佛的人,對感情更應該淡然處之, 千萬不要攀緣,不要到處拉關係、找人情。
三、化他重於被化:一般人總是希望被人關心、嗬護,希望人家來度我、給我。“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弘法利生既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的事業,我們就應該積極的來化他,給他人利益,這就 是菩薩化他重於被化的精神。
四、有道重於有財:有句話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隨身。”有的時候技能重於財富,如果我們不但有學問,更擁有慈悲、人格、道德,那就更遠勝於財富了。我們要了解,財富、金錢有時用處不當, 反而會招惹出麻煩,因此不如有道德反而能帶給我們安全。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為學定要深心
大凡求學問的讀書人,是為了深明事理。那就應把散亂的精神收拾起來、統一起來,用於研究事理一方麵,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求學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更高尚的道德,發揮道德與加強學識是應齊頭並進的。現代人多藉修德之名,為了他個人的名利、事業的前途而努力,這樣便失去為學的本意,沒有深入的學問可求 了。
讀書人往往隻知道吟詩弄賦,但求風雅不求實學,這種人哪裏是真正的求學呢?沒有深入的學問,隻求一些膚淺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憫!明乎此,要修養一心,求最真實的學問,不是風雅一番就可以了 事的,為了真正的得益,我們便應該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業。
——聖印法師《日日日出》
佛陀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1我們知道,這句話,非但說明了人類的真如本性最為光明,最為尊貴;而且,它更給了我們一個現實的啟示,那就是,我們的一切行為,不管是謀生或處世,不管是學 佛或救人都必須“求諸自己”的力量!當然,要想不依靠他人,必得先充實自己,使自己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因此,我要提出“為學”這一點來。
另外,我要再強調的是:我們非但要有“為學的精神”,而且,還要把我們所求得的學問知識,傳授給他人!因為,本著前麵所說的:“要成佛,必先度化他人”的精義,我們是非得這麼做不可的!一 切的學問,不是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因此,我說:要有為學的精神,即要有“求諸自己,並利他人”的精神0求諸自己”和“並利他人”,這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同樣,“ 為學的精神”和這二者又是不可分離的!
在這裏,我們應特別注意的是,為學,非但是要學習佛法,而且,其他世間的學問,也都必須知道;當然,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一門,做深入的研究。這種世間的學問,約略可分為: 一、論理學(或邏輯學);二、語文學;三、醫學;四、科學;這在佛法中所說的,就是:因明、聲明、醫方明和工巧明四種,假如再加上“內明”,也就是佛法的話,那麼,就合稱“五明”了。這四 種世間的學問,我相信一提出來,各位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要弘揚佛法,要振興佛教,要度化眾生,非得用這四種學問做媒介不可!
——廣義法師《告佛教青年書》
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弘一法師
師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曰:“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做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師遂 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踴躍禮謝。
——《景德傳燈錄》卷六
【翻譯】
大珠慧海禪師第一次到江西參拜馬祖大師時,馬祖便問:“你從什麼地方來?”
大珠禪師回答:“我從越州大雲寺來。”
“來我這有什麼事?”
“來求佛法。”
“你自己家裏有寶藏你不求,拋棄自己的家四處亂走幹什麼?我這裏什麼都沒有,有什麼佛法可求?”
大珠禪師聽到,立刻向馬祖禮拜,然後問:“哪個是我慧海自家的寶藏?”
馬祖答:“就是現在問我問題的這個人啊,他就是你的寶藏。一切都具足,不欠缺任何東西,而且可以自在使用,為什麼還向外追求?”
大珠禪師聽了,馬上領悟到了應該從修養自己的心上下功夫的道理,高興得不由自主地跳起來,向馬祖大師禮拜表示感謝。
【簡釋】
外在的物質財富固然重要,但是,精神財富是屬於我們自心的。當我們向外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我們自身中就有無盡的寶藏。因此,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內在的心靈財富的重要性,開發它, 保養它。
我們經常勸別人要保重身體,卻很少想到要保養心理。實際上養心比養身更重要,因為心理的建設、心理的健全,能增加身體的健康,所以如何養心呢?我有四點意見:
一、以和平願力來養心:我們的心裏,要有和平的觀念,要有悲心願力。因為我們的心就像工廠,你有和平、願力,自能用和平的心,用願力的心去造福別人。
二、以般若福慧來養心:如果我們的心裏沒有般若智能,沒有福德善念,就像一個工廠沒有資源,沒有原料,就不能生產好的產品。假如我們的心中充滿“般若的泉水”、“智能的泉水”,就能涓涓不 斷地流出智能和福報。
三、以菩提禪淨來養心:人有時候有妄想,有煩惱,有是非,有差別,所以要有菩提正覺,要用禪定來養心,要用念佛的清淨心來養心。就如一缸渾濁的水,把明礬放進去就清淨了。對於我們妄念雜染 的心,要用正念去清淨,用菩提去清淨,用念佛去清淨,我們的心自然就清淨了。
四、以空無包容來養心:有時候我們的心量狹小,不能容物,假如心胸像虛空宇宙,就能包容世界萬有。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們要能容納異己的存在,這樣心胸才會寬廣。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因普請钁地次。忽有一僧,聞飯鼓鳴,舉起嬐罰大笑便歸。師曰:“峻哉!此是觀音入理門。”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適來見什麼道理便憑麼?”對雲:“適來隻聞鼓聲動,歸吃飯去來。”師乃笑 。
——《景德傳燈錄》卷六
【翻譯】
有一次,僧人們在田地裏集體勞動。有一個僧人忽然聽到了吃飯的鼓聲,於是舉起鋤頭,大笑著往飯堂走。百丈懷海禪師說:“好啊!這才是觀音菩薩入道的方法。”百丈禪師回到寺廟裏,便把剛才那 個僧人叫過來,問道:“剛才你領悟了什麼道理,就大笑著回來了?”那個僧人回答說:“剛才隻是聽到敲吃飯的鼓了,所以就高高興興地回來吃飯。”百丈禪師聽了,會意地笑了。
【簡釋】
每天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該工作時就工作,不過多地去算計得失,不要想得太多,自然自在,才是快樂之道。
日日是好日,
人人是好人,
事事是好事。
——聖嚴法師《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所謂“逆向思考”
並不等於逆來順受或隨波逐流
而是清清楚楚地知道問題的症結所在
勇於麵對,歡喜接受,盡心盡力處理
然後,放下一切的結果
不管過程圓滿與否
心無罣礙,隨意自在
——聖嚴法師《法鼓晨音》
沒有什麼不公平、不合理的
隻要自己心平氣和
生活便能快樂一些
——聖嚴法師《如何化解仇恨》
真正的快樂
在於珍惜我們每一個念頭與行為
——聖嚴法師《人間世》
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
即使正在受苦,也不會覺得那麼痛苦
因為對他來說,已沒有苦難這回事
能不以苦難為苦難,這就是真正的滅苦
因此,消極的出世
並不能帶來真實的快樂
隻有積極的知苦、體會苦,從苦難中成長
才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聖嚴法師《快樂自己決定》
沒有閑事掛在心頭
就是過著人間賞心樂事的時光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
好人不寂寞
善人最快樂
時時處處助人利己
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聖嚴法師《四眾佛子共勉語》
身苦心不苦
佛法的光明,引導我們;佛法的信心,支持我們,實現現生的福樂。但決不是說,信了佛,就不會窮,不會病,不會受到挫折,要知世間身苦的解除,是相對的,也是有限度的。經上說:“積聚(財物 )皆消散,崇高(權位)必墮落,合會(眷屬)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終於到來的;不是意外,而是世間事物的必然。所以正信佛法的人,如患病而福壽未盡,那麼求醫藥,求三寶,病體會早日 康複。如福壽已盡,那麼在三寶的光明中去世,會因自己的善業淨業,而自然的增進。不病是這樣,病了也這樣,病而不能痊愈,還是這樣;信心堅定,不因病而動搖,才是於佛法有信心的人。
拿病來說,病是不免有些“身苦”的。一般來說,沒有“無疾而終”的話。不病,怎麼會死呢?有些(老年的特別多)心髒麻痹等迅速過去,似乎沒有病苦而已。以佛法說,真能“無疾而終”,或有病 而沒有什麼病苦,坐亡立脫,要去就去,那可了不起,不但是“解脫”了的,而且是有甚深禪定的。經上告訴我們:一般(慧解脫)阿羅漢,解脫了生死,還是有病的,病了也還是身感痛苦的。
所以,與身苦有關的,應信仰正法,從世間合理的方法中,求得部分的相對的解除。而世間一切學術,一切宗教所不能解除的,惟佛法才能徹底消解的,那是我們的“心苦”。佛在世時,一位西方長者 ,領導大眾來見佛。等到要回去時,佛建議他們去禮見舍利弗。舍利弗開示他們:學佛要離心苦,做到“身苦心不苦”。我們得到了這個身體,從業而有。有了這個業報身,從身體而來的苦痛是難免的 。特別是生理機能,必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一切暫時的喜樂,在無常的過程中,都要逐漸消逝。無常是世間的實相,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應有的,何必專為這小小的身苦而不能自拔呢!我們為什麼會 引起“心苦”呢?為什麼別人淡然處之,而自己卻憂愁懊喪不堪呢?那就是貪、嗔、疑、慢——一切煩惱在內心作怪了。煩惱重了,處處阻礙。“顧戀過去,耽著現在,希求未來”,什麼都放不下,怎 能不心苦呢?不但處逆境,多憂多苦,就是順境,也還是患得患失;或者樂極忘形,自找苦惱。所以,能除煩惱,離心苦,於一切境界能安心不動,這就能操究竟解脫的勝券了。阿羅漢證悟了,無怖無 畏,無憂無惱。即使有了身苦,也不會引起心苦。解脫自在,在現生能得到自明的證實,這是佛法所提供的,究竟解除一切苦厄的原則。
——印順法師《妙雲集》
走出老年的悲哀,服務奉獻社會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突顯了老年人的社會問題。不論是獨居老人、或是與家人同住的老人,在麵對自己體能的逐漸老化衰敗,難免會有無奈、絕望和孤苦的心態。
老年人最好要有伴,不要孤獨,孤獨的人很容易鑽牛角尖。但因社會的變遷,做子女的人已很難再像古代社會一樣,每日晨昏定省,頂多打打電話、寄寄卡片、或者偶爾相聚用餐、出遊,聊表他們對父 母的孝養。
我經常鼓勵人,要在退休前規劃好自己晚年的生活,最好要有宗教信仰,讓自己的生命有歸依處,其次要培養多元的嗜好,開闊生活的領域,第三要有朋友,可以談天、做伴。
過去的人有一種想法,要為自己留下老本,免得老來物質生活堪慮。但從西方社會的經驗來看,即使沒錢,也可以通過社會福利得到幫助。例如美國政府除了提供老人物質生活,必要時,還會雇用專人 予以照料。台灣也在逐步推動社會福利製度,除了現行的勞保、健保,我相信老人福利也會在台灣實施。
走出老年的悲哀,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服務奉獻,做誌工、義工讓自己活出新生命來。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就會想到要去服務社會、奉獻自己;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也應該要 試著提供自己的經驗、智慧、體能來幫助別人。
在我們的團體裏,就有許多八九十歲的老人家,他們在家裏經常有病痛煩惱,但是自從來做義工後都很健康。這是我親身的體驗,雖然我已七十歲了,且體弱多病,還在為人們服務,為社會奉獻,卻感 到生命活力是無窮的。
——聖嚴法師《活出老年新生命》
理解對方,反省自己
佛教界曾有這麼一則寓言:印度有幾個生盲的人,從來沒有見過象,卻在議論“象”到底是怎樣的。恰巧象師牽著大象走過,見他們在議論,就讓他們摸摸象的身體。大家都說:“哦!原來象是這樣的 。”有的說:“象如棍棒”,原來他摸到了象的鼻子。另一位說:“象如畚箕”,他是摸到了象的耳朵。又一位說:“象如牆壁”,他是摸到了象的身體。還有一位說:“象如拂帚一樣”,他是摸到了 象的尾巴。瞎子們都以自己所接觸到的,以為象就是自己知道的那樣,而不知道是“以偏概全”,引起的錯謬論斷,象哪裏是他們所想象的呢!世事是無限複雜的;存於事相中的理性,又是非常深隱的 。我人所知所見的本來有限,帶著錯誤的眼光,卻堅決的執著自己的見解。這不是盲人摸象一樣嗎?多少人打著真理招牌,喧囂競爭。世間怎麼能不是苦惱無邊呢!
意見不同而引起多少論爭,原是不可免的。然而在論爭時,隻有自己是對的,抹煞對方的一切,這種“見爭”,就是最嚴重,最危險的思想問題。隻有我的意見,我的思想,才是對的、好的,可以存在 ;別的都是錯的、壞的,不應該存在的:這就是最惡劣的“見爭”。世間是因果的存在,是極複雜的關係的存在。即使有主要的原因,也不是絕對的,唯一的原因。而有我無人的“見爭”,總是探求一 最根源的,作為思想的出發點。“唯神”、“唯我”、“唯心”(大乘唯識學,與一元論不同)、“唯物”,一切從屬於這一根本的實在;依此以說明一切,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進而否定不合於自己 的一切。在古代,某些宗教,就是這樣。信者得救,不信者入地獄。不信我,一切善行——個人的德操,對社會的利濟,都沒有用處,而隻有入地獄的份。這種宗教的勢力到達處(總是與政治力量互相 利用),以毀滅別的宗教為首要目的。當古代羅馬,接受基督教為國教後,其他的一切宗教,都被徹底的毀滅,絕不容許存在。不許有信教自由,更不許有傳教自由。由於這種宗教的本質,是唯有自己 是真的,其餘的一切宗教是偽的,屬於魔的,所以不可能容許第二宗教的存在。在這種宗教思想的支配下,如科學家而有新發明,不合宗教的舊傳統,就被看作異端邪說,死有餘辜!等到基督教分裂為 新舊兩派時,由於宗教的獨占性,不能互相容忍,立誓消滅對方,而造成了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戰爭。長期的戰爭,誰也消滅不了誰,這才向事實低頭,總算打出了一個“信教自由”,“傳教自由”的 和平共存。其實,這隻是力不從心而已。隻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壓倒對方,就會重溫獨占的舊夢。近來愛爾蘭的新舊教徒,鬥爭到要英吉利派部隊去維持秩序!這因為否認對方,以為唯有自己能引人 進天國;自以為代表真理,能通天國的大道。可是天國沒有進去,卻先引人走向毀滅、死亡。“見爭”是何等的愚疑!何等的危險!
意見,代表自己對事理的一種理解。事理是無限的複雜與深細,自己的哪裏就絕對正確呢!如你不妨談談你自己的意見,我也可以說說我自己的意見,大家如有虛心,有同情,能更多地理解對方,也更 多地反省自己,相信不用爭得麵紅耳赤,或拚個你死我活,不同的意見,可以互相擇取,取長補短,漸漸的融合而表達得更正確些。
——印順法師《妙雲集》
生兒女易,教兒女難
西方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比較自由一點,有些孩子高中畢業以後,不想上大學,也不找工作,想要先出國“流浪”看看世界,累積經驗,父母也不會反對,反而覺得年輕人多一些閱世經驗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