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ng knowledge 對現存的知識提出反駁
Experimentally validates theory 通過實驗性的嚐試為理論提供驗證
Produces an ambitious system 創造一個宏大的(知識)係統
Provides empirical data 提供經驗式的數據或資料
Derives superior algorithms 推導出高效能的運算法則
Develops new methodology 發展出新的方法論
Develops a new tool 發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工具
Produces a negative result 提出一個否定性的結論
有關博士研究的資料,可參考網頁:http://www.eecs.harvard.edu/~htk/thesis.htm
個人知識架構大處著眼的例子:Propaedia 主題百科
《大英百科全書》從一九七四年的15版起,除了過去的“小百科”、“大百科”之外,新加一冊“主題百科”(Propaedia),並且名之為“知識的架構”(Outline of Knowledge),其意圖及作用,都是一個想要從大處著眼,了解知識架構是怎麼回事的人,所不能忽略的。
由艾德勒(又是他)所設計的“知識的架構”,分為十個知識“領域”(Part),其下再分若幹“部”(Division),其下再分若幹“科”(Section)。每個“科”羅列許多條目,並建議讀者應該去查閱“小百科”和“大百科”的哪些詞條。
這個設計的重點,是為了彌補現代百科全書按字母順序排列詞條後,讀者對知識的了解,主要在詞條的細分,而失去了對詞條所屬的知識領域有所了解的機會。簡言之,避免見樹不見林的風險。
“主題百科”雖然說是為了提供另一種查閱知識的方法而設計,但也看得出來他們想要示範,一個人可以如此把宇宙間的知識盡收眼底的雄心與巧心──這十個領域不是以線形而是以圓形來排列,如此十個領域首尾相生,又不分首尾,每個領域都可以居於圓心而又相互眾星拱月,道盡知識的特點。(參見左下圖)
對我而言,雖然使用網絡版大英百科極為方便,免去我為一個個詞條而移動之苦,但是因為這一本“主題百科”,而讓我覺得我還是需要有一套紙本的百科全書。如此大開本的百科全書,每攤開一個跨頁都讓你的視線享受到最大的俯瞰感,刺激你記住這所有的知識架構可以如此一手掌握,這是目前我善於精準細部搜尋的手提電腦所沒法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