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下載於炫^浪TXT小說,如需更多好書,請訪問:ncs.xvna.com
越讀者
Reading in the Internet Age
除了愛情,
沒有任何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
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序言
錢理群
本書原是為台灣讀者寫的;我讀了以後卻覺得非常親切,許多地方都深有同感,並且很自然地就產生了一些聯想。而作者在書中說,讀了一本書,有了聯想,就應該“快記下來”:這也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那麼,我就這樣寫一篇“讀書筆記”吧。
打開書,就讀到一句話,讓我觸目驚心:我們猶如“原始人”,“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
郝明義先生講的是我們的“閱讀”:“我們置身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以書籍來說,中文每年就將二十萬種的新書,無所不有。何況還有無數方便可得的外文書籍。以網頁來說,全世界又難以計測的速度在分分秒秒地誕生著新網頁。還別提那許多轉發的email、訊息”。但也恰恰是這個時代,人們越來越放棄了閱讀,或者把我們的閱讀局限在越來越狹窄的範圍內。這閱讀環境條件的豐饒與實際閱讀的貧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閱讀貧困的背後卻是精神的貧困:這正是真正讓人焦慮不安之處。
在郝明義先生看來,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自覺不自覺中,局限於一些界限之內”。是些什麼界限呢?郝明義先生說:“界限,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可能是中、大學長達十年時間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可能是出了社會以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可能是對於‘網絡’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這裏所談到的兩點:教育的原因以及對網絡的認識問題,我以為都是抓住要害的。我的聯想也因此而產生。
先說“教育”。本書引用台灣中科院副院長曾誌郎先生的話說:“閱讀是教育的靈魂”。這是對教育本質的一個深刻揭示。我曾經說過,學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就在於為學生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其主要途徑就是引導學生讀書。而讀書是這樣一種精神活動:一書在手,就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自由穿梭於古今中外,漫遊於人類所創造、擁有的一切文化空間,在閱讀中重新經曆、重新感受書本中的生活。因此,中小學生不是水手,卻可以借助《魯賓孫漂流記》而飄洋過海;不曾經曆戰爭,但可以通過《三國演義》和曹操、關雲長一起馳騁古戰場,等等,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他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盡管書本提供的生活、精神資源,還需要經過今後一生的實踐,不斷注入自身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才能真正化為自我生命的有機組成,但在人生的起點上,通過讀書打開一個足夠開闊的文化空間,從而達到精神空間的擴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注重的是經典閱讀,孩子們就可以與創造人類和民族精神財富的大師巨人對話、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精神生活的質量。也就是說,我們的中小學生、大學生正是通過讀書,進入民族和人類文明的文化殿堂,吸取前人所創造的文明成果、精神資源,在文化傳遞中完成“從自然人變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的精神蛻變過程,我們平時講年輕人的“成長”,講的就是這樣的精神蛻變和發展。(參看拙文:《我理想中的中小學教育和中小學教師》,文收《我的教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