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米),人民大會堂是個局級單位,沒有部長,這些部長級的房子至今都空著。
正文 住房改革:永遠吃不完的“最後晚餐”(3)
2010-3-6 10:25:13 本章字數:795
除了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國務院以外,很多中央部委也蓋了大量的豪宅,以“經濟適用房”的價格賣給職工。在北京六裏橋西局的“豐益苑”小區,國家發改委建的一大片公務員宿舍即將竣工。連科技部這樣的清水衙門,也在西客站南建成了“首科花苑”C、D兩個小區,以“經濟適用房”賣給職工,其他有錢的部委就更不在話下了。
和朋友們聊起來,才知道在北京其他地方,如新街口、廣渠門、三裏河、朝陽公園等周邊環境較好的地段,也有我上麵所說的情況。全北京市到底有多少高級住宅以“經濟適用房”的價格賣給官員?這應當是不難統計的數字。
我揭示這些情況,不是批評住這些房子的公務員們,而是指出改革政策不公正。
北京以外的地方怎麼樣?據我所知,1998年停止福利性分房以後,各地黨政機關以改革的名義,或搞“集資建房”,或搞“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或者搞“定向開發”。內定的開發商以極低的價格甚至采用行政劃撥的辦法圈下土地,建好房子以極低的價格由政府機關“團購”,再按級別檔次分給官員。這種以改革的名義謀私的情況,媒體常有揭露。外地的情況比北京更為嚴重。
從住房改革中的問題我想到了政治學中“人性惡”的假設:任何人隻要掌握權力就有濫用權力和以權謀私的傾向。因此,政治體製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對權力的約束、限製和監督的機製。我們的製度恰恰缺乏這種機製,這是政治改革滯後的結果。在我們這樣的製度條件下,手握製訂改革方案大權的人們,就可以把改革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住房改革如此,其他改革何嚐不是如此?沒有改革的政府部門,按照部門的利益要求,訂立自己的改革目標,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改革目標部門化,部門利益政策化”的不良傾向。
強勢群體左右中國改革的方向,必然進一步造成社會不公正,加劇社會矛盾。這是中國改革最令人憂慮的事。
正文 不應當忘卻的故事(1)
2010-3-6 10:25:14 本章字數:1600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鄭州的一個會議上我結識了一位朋友,他叫於向陽,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1967年畢業生,改革開放以後當上了德州紡織廠黨委書記兼廠長。這是一家很有名的國營大廠。他向我講述了他親身經曆的一個故事,他說:“1994年,我們需要30萬噸棉花,計劃調撥量不到需要的十分之一,而我們又不能到市場上公開采購。為了企業的生存,我們隻好到黑市上去買棉花。一次河北滄州有40多噸棉花要出手,價值90萬元。對方不要彙票,隻要現金。夜裏12點,我們一位副廠長帶兩個人扛兩袋鈔票乘吉普車到山東河北交界的一個大堤上交換。由於帶這麼多錢,又是深夜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所以特地帶了兩條槍以防不測。到了約好的交易地點一看,對方4輛滿載棉花帶拖掛車的大卡車一字兒排開。再一看,把我們嚇了一跳:好家夥!他們來了10個人帶了10條槍,在四輛卡車前一字兒排開。那場景就像電影裏幫會交手一樣,但確是真真切切地發生在1994年的中國大地上。 ”
他後來把這個故事寫成了文章,發表在《經濟社會體製比較》雜誌1997年第一期上。如果我說得不對,讀者可以查這期雜誌。為了便於今天讀者理解,我需要交代一下他這個故事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