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節(1 / 2)

得一種方法,向“自然”中去尋,自然就是宇宙的現實,就是真,這個現實不僅包括山明水秀,橘綠橙黃的天然風景,而且加上了飲食、男女、慈悲、殘殺種種人生事跡。

個性發展了,於是有所謂“自由”。現實被人們注意了,於是有所謂科學。

西愛納、翡冷翠、威尼斯、米蘭各處地方教士們造教堂,商人們造市政府,彼此競爭,要大要美,羅馬是世界之都,教皇為萬王之王,自然要好好幹一下的,於是壯麗絕塵寰的彼得寺出現了,這就做了中世紀與近代的過渡點。

聖彼得寺為世界唯一的大教堂,可是這個“大”的性質不同了。羅馬古代建築的“大”,表示真,表示充實,彼得寺的“大”,表示容,表示調和。古代的皇宮,戲場的大,是山的大,彼得寺的大,是海的大,你想時間經過二百年,第一等藝術家經過六七位,他們各有各的獨到見解,決不肯模仿人家。但是構造成功,都不見一些斧鑿痕跡。我們一進教堂門如果不先看旅行指導,竟會毫不覺得他的大,大而能使人不覺其為大,是為容德之至高者,不過望見祈禱台下的人覺得他很小罷了,因為柱子的粗細,圖幅的廣闊,石像的高大,和寺內容積的高廣,都有適當的此例,所以看去很自然,好像是應當這樣似的。

教會的錢雖是不少,但要和商人(各市)競爭卻有些困難,因為商人能周轉,一個錢在商人社會裏可以發生十個作用,教會收人民的稅,一個錢隻能發生一個作用。教皇因為要爭氣造大教堂,財政就感覺困難,不得已出賣赦罪符,這赦罪符又同彩票一樣歸商人包辦,於是宗教的威嚴掃地,就發生了路得的宗教改革。

這中間最可注意的就是各地方言,漸漸地成了一種國語,原來中世紀之所以稱為黑暗時代,就是因為念書的同做事的兩種人絕然分開的緣故,念書的就是教士,做事的就是武士、商人、農民,當初教會成立就用了一種愚民政策,把一切知識壟斷起來,所以告訴人民說:“你們要不經過教會是永遠見不著上帝的。”路得卻說,人人可以直接上帝,用不著教會做中間人,所以他就用德國土語譯了一部聖經,在意大利就有但丁用意國土語做了一部神曲,而與此先後同時,印刷術發明了,因此做事的人多數會念書了,所謂個性,就是因為得了這一種武器,才真正的發展起來。

武士打仗,不能不有刀槍,商人運貨,不能不有車馬船帆,農人種田也要用農具,這種刀、車、船、鋤都是“物”,人們最初用眼睛來觀察自然,覺得他“美”,“真”。現在要用腦筋來利用並統禦自然了,結果從人們一天不能相離的“水”與“火”的中間發明了蒸氣機。隻有商人看見了機器最喜歡,也隻有商人才能活用這部機器。因為商人貿遷有無,他的生命線是車和船,是交通工具,所以蒸氣機第一步就應用到鐵路輪船上去,但是造機器需要一筆大本錢,商人因為運輸之故,金錢的周轉能力比任何職業大,所以有能力能建設工場,所以我說,要沒有十字軍時代的商人市政府,雖有幾百個笛卡兒,培根,瓦特,斯底文生,還是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