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席會議後,譚延闓向省議會提交正式辭職谘文,並由總司令部搬回私宅。
省議會則稱省長並非由該會選舉而產生,此時也不應由該會批準辭職,因此拒不接受。接下來,幾乎所有湘軍將領都發出擁戴趙恒惕任總司令的通電,其中隻有蔡钜猷、宋鶴庚的聯名通電在表示擁趙以外,建議在省憲尚未製定以前,仍請譚留任省長。
譚延闓本人亦不願離省,但程係軍人恐中他緩兵之計,揚言要將軍隊開到省城為畏公(即譚延闓)送行。
譚延闓借口料理夫人喪事,請求趙恒惕允許他稍緩幾天動身,因為譚延闓的夫人因難產死於上海,譚派人迎柩回湘安葬,此時正在途中。但他最後的這個請求沒有得到允許。
不得已,譚延闓隻得於11月27日登輪離開長沙赴上海。28日,譚所乘輪船在城陵磯附近與運送其夫人靈柩的輪船相遇,無法相靠。
後來,譚延闓每次想到此事,都會悲從中來,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自歎“相逢不相見,存歿兩難安”,言下不勝淒然。
11月25日,趙恒惕在“三推三讓”之後接受湘軍總司令的職務。
這一輪派係之爭以譚延闓出局而落幕。
至於“聯省自治”運動轟鬧了一場,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效果。
譚延闓出局,隻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過渡。
譚延闓一生最英明的一步棋就是在陳炯明叛變時,他堅決支持孫中山,這讓他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後得以一路扶搖直上。
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譚延闓先是變賣家產,將窮途末路的孫中山迎往上海,隨後他又聚湘軍萬餘人,討伐陳炯明。
孫中山返粵,需巨額資金,譚延闓賣掉在上海唐山路之住宅,並發電長沙,請親友代籌,湊足大洋5萬,悉數捐作軍餉。
1923年3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譚延闓被任命為內務部長,5月調建設部兼任大本營秘書長。
此後,譚延闓的政治地位日漸提高,連任國民黨第一、二屆中央執行委員。
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所部湘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軍,兼任軍長。
1926年4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寧漢分裂,譚延闓代理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暗中派人與蔣介石聯絡。
1927年7月15日後,國民黨寧、漢、滬三派在上海成立特別委員會,由譚延闓擔任會議主席,決定聯合反共,逼蔣下台。
1928年1月,蔣介石再上台,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掌握實權。
譚延闓表示擁蔣,一度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後改任行政院長。
後新軍閥混戰,譚延闓支持蔣介石直至逝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