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為學的目的與方法(4)(3 / 3)

以上是英文字須要加以考究的例。英文字典是完備的;但是某一字在某一句中究竟用第幾個意義呢?這就非比較上下文,或貫串全篇,不能懂了。

中文較英文更難,現在舉幾個例:

祭文中第一句“維某年某月日”之“維”字,究作何解。《字典》上說它是虛字。《詩經》裏“維”字有二百多,必須細細比較研究,然後知之。

又如《詩經》之“於”字,“之子於歸”、“鳳凰於飛”等句,“於”字究作何解?非仔細考究是不懂的。又“言”字人人知之,但在《詩經》中就發生問題,待比較之,然後知“言”字為聯結字。諸如此例甚多,中國古書很難讀,古字典又不適用,非是用比較歸納的研究方法,我們如何懂得呢?

總之,讀書要會疑,忽略過去,不會有問題,便沒有進益。

宋儒張載說:“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他又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又說,“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宋儒程頤說:“學原於思。”

這樣看來,讀書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難,隻怕沒有疑難。工具要完備,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難了。

現在要說手到。手到就是要勞動你的貴手。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動手,才有所得,例如:

(1)標點分段,是要動手的。

(2)翻查字典及參考書,是要動手的。

(3)做讀書劄記,是要動手的。劄記可分為四類:

(a)抄錄備忘。

(b)作提要、節要。

(c)自己記錄心得。張載說:“心中苟有所得,即便劄記。不則還塞之矣。”

(d)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作有係統的著作。

手到的功用,我常說,發表是吸收知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吸收進來的知識和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無論是聽講來的,都隻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

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自己的了。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你也會說“進化”,他也會談“進化”。但你對於“進化”這個觀念的見解未必是很正確的,未必是很清楚的;也許隻是一種“道聽途說”,也許隻是一種時髦的口號。這種知識算不得知識,更算不得“你的”知識。假使你聽了我一句話,不服氣,今晚回去就遍翻各種書籍,仔細研究進化論的科學上的根據;假使你翻了幾天書之後,發憤動手,把你研究所得寫成一篇讀書劄記;假使你真動手寫了這麼一篇“我為什麼相信進化論?”的劄記,列舉了:

一、生物學上的證據。

二、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

三、比較胚胎學上的證據。

四、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上的證據。

五、考古學上的證據。

六、社會學上和人類學上的證據。

到這個時候,你所有關於“進化論”的知識,經過了一番組織安排,經過了自己的去取敘述,這時候這些知識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我說,發表是吸收的利器。

又可以說,手到是心到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