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讀書》這本書,曾經是麵向中學生讀者的一本書,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刊行,現在我們看到的本子,就是以它作為底本重新出版的。
那個時候,以開明書店和《中學生》、《學燈》、《新月》等雜誌為基地,催生的很多文字和出版的書籍,現在重印,仍然是暢銷的,有很大一部分,經過歲月的淘洗,已為曆史證明是當然的漢文經典之作,朱光潛編著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夏丏尊、葉聖陶合著的《文章講話》、《文話七十二講》等,是不會有人輕視它的學術與實踐價值的。這樣的經典之作,自那個時代揮手而去,絕響已為現實。與之相類,《我們怎樣讀書》裏收錄的文字,亦為經典中的菁華,無不氤氳著那個時代特有的人文氣息。
和這本書有著密切關聯的,是位於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它在一九一九年由經亨頤創辦,十餘年間,夏丏尊、朱光潛、朱自清、豐子愷、劉薰宇、張孟聞、範壽康等曾在這裏任教,而到此講學過的老師,就有蔡元培、黃炎培、胡愈之、俞平伯、柳亞子、蔣夢麟、於佑任、陳望道、張聞天、黃賓虹、葉聖陶、張大千、李叔同等人,風雲際會,一時大家雲集,真是燦若星漢。撥過曆史的塵埃,僅看看名單,就知道對於一所中學來說,這陣容卻是怎樣的氣派和奢華了。這所中學,在夏丏尊、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中,不因白馬湖優美的湖光山色,就少了它的筆墨,它有一種沉潛的、人文的力量在,仍然是靜靜地矗立在風景依舊的白馬湖畔。
本書主編範壽康先生現在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這位台灣國語運動發起人之一,享年八十八歲的“春暉不老人”,早年留學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和東京帝國大學,曾在中山大學、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任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兼台灣大學圖書館館長。一九八二年,他回到闊別多年的春暉中學,深情地對師生說:“在這五十年中,我無時無刻不在追念著春暉以及這裏的同學。”
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的時候,範壽康主持校務,課餘總會遇到學生“以學習各科究應如何入手以及課外究應參閱何種書籍”的問題向他提問,以應需求,他於是用了三年時間,在眾多的專家文字資料中,按照中學必修科目分類,圍繞學生所提問題,選輯題目編撰成冊,並成為當時國內普及性的課輔讀本。
從以上的背景再來看《我們怎樣讀書》這本書,它的好似乎就表露得愈發分明,書中所輯各科專門人士的陣容亦是頗為強大,幾乎全為本專科的專家,而通才亦不在少數,梁啟超、陳東原、胡適、何仲英、夏丏尊、沈滌生、王伯祥、豐子愷等,幾近三十人,涉及為學、國文、數學、自然科學、曆史地理、圖畫音樂等學科內容,最大的亮點,就是專家各自都有著自己的風采,於學問之途的闡述,或舉重若輕,或舉輕若重,完全是輕鬆自如的姿態,文字所傳遞出來的氣息,很容易地就讓人想起“民國範兒”這個流行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