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炫|浪小說,請訪問ncs.xvna.com
漢軍
作品相關
漢人的本來麵目
有漢一代,從楚漢對峙到三國紛爭,綿綿422年,是中國人最強的鐵血時代。主父偃稱“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梁竦稱“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趙溫慨歎“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年僅15歲的陳蕃,也懷“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淩雲壯誌。終軍“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死時年尚不足二十,時人稱為“終童”。霍去病“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衛青、李廣、張騫、蘇武、傅介子、馬援、趙充國、趙破奴、祭彤、竇固、耿秉、竇憲、班超、耿恭、班勇不懼艱難,征戰四方、揚威異域。即便如司馬相如、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鄭吉等雖是文人,亦能習武事、領軍征。還有如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馮嫽和許多遠嫁匈奴西域的漢家女子也為民族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耿恭和漢軍將士苦守危城,在麵對異族的鐵蹄屠刀時,寧死不屈,永不放棄,血不流幹,死不休戰的錚錚鐵骨是我們民族能挺立在曆史長河中的脊梁。中國人在那個視信義高於生命的年代所迸發出來的奮力進取、勇於自薦、重義守信、推崇尚武、堅韌不拔的精神將永遠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無數血性十足的漢家英烈用生命,用鮮血一次次譜寫著漢人的名字。是他們,使一個民族以漢為名,使我們一直使用的文字以漢為名,使我們的文明以漢為名,使二千年後的我們仍在傳頌著他們的故事。
本書提到的漢代官職
漢代軍職一覽:
漢代最高軍隊官職是太尉和大將軍。
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位居三公(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大將軍是最高武官。下有設有將軍,最高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下麵有衛將軍,再下麵有四征(東南西北)、四鎮(東南西北)、前後左右將軍。以上是常設將軍,此外還有臨時出征設立的將軍如伏波將軍、度遼將軍等。再往下有雜號將軍、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與八校尉或五校尉同級)。以上為軍隊高級將領。往下就是常見的校尉、都尉等。
漢代的兵製是以二與五的倍數為計算。最基礎的單位為伍,即每五個人有一個伍長;兩個伍為什,每十個人有一個什長;五什為隊,每五十個人有一個隊率;兩個隊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個屯長;兩個屯為一個曲,每兩百人有一個軍侯;兩個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個軍司馬。通常每五個部為一個營,即為一獨立的作戰單位,通常統軍者乃將軍或是校尉。當然,以上均為理論而言,戰時多有或增或減。如軍侯領兵可至500,司馬可至千人。
伍長—什長—隊率—屯長—軍侯—軍司馬—都尉—校尉—中郎將—偏將軍—四征、四鎮、前後左右將軍—衛將軍—驃騎、車騎將軍—大將軍
書中提到的漢代官職一覽:
三公:漢襲秦製,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並為“三公”。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九卿: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即中央各機關的總稱。東漢時九卿分屬三司(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並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並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並司空所部),各有署曹掾史,隨事為員。
謁者:春秋戰國時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稱。秦、漢屬郎中令(漢改光祿勳)。西漢定員七十人,東漢減半,以謁者仆射為主官。東漢時,仆射秩為比千石;常侍謁者五人主殿上時節威儀,秩各為比六百石;給事謁者與灌謁者共三十人,掌賓讚受事,選儀容端正、適於奉使者任職,秩分別為四百石與比三百石。凡引見臣下,傳達使命等事,均由謁者擔任。
謁者仆射:謁者的長官。秦置,漢沿置,屬郎中令(漢改光祿勳),秩比千石。
光祿卿: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勳。東漢末複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衛及侍從諸官之長。
光祿大夫:大夫為皇帝近臣,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皇帝詔命行事。漢武帝時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
太仆:始置於春秋。秦、漢沿襲,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
中郎將: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勳。平帝時又置虎賁中郎將,統虎賁郎,位比二千石。東漢以後,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
駙馬都尉:漢武帝時始置駙馬都尉,駙,即副。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魏晉以後,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非實官。以後駙馬即用以稱帝婿。
建威大將軍:大將軍為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中軍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