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1 / 2)

鎏金蓋弓帽和大量的雲母片,以及陶器殘片等。

特別是其中的飾件,有玉珠、瑪瑙餅、水晶珠、瑪瑙珠、玉佩等各種玉飾件,金絲若幹,金紐扣、箱飾件、銀環、珍珠、雲母片若幹,金簧、骨簪、骨板等。

相比秦漢時期王公大臣的墓葬,這樣的隨葬品確實是很“薄”的,甚至有點寒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曹操墓在發掘前已多次被盜,剩下的都是不值錢的東西,其中說不定有許多寶物,已讓古代盜墓賊盜走了。

從盜墓史上的發現來看,這種打了折扣的所謂“薄葬”很多。如漢文帝劉恒,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西漢諸帝王陵均被盜掘,獲取金銀甚多;東漢末年,西漢諸帝王陵再次遭到董卓的盜掘,又獲取不少珠寶和古籍秘冊。

漢楚王劉注的墓,空間大得驚人,輝煌異常,可以想見,墓室都如此豪華,裏麵的隨葬品一定不會寒酸,很可惜,在考古發掘時隨葬寶物幾乎被盜一空。但在附近曾出土了劉注龜鈕銀印,很可能是盜墓賊盜出後遺落下來的。

李世民昭陵內隨葬的寶物更多,其墓室之豪華就甭說了,他死後隨葬了大批珍寶、金銀、絕版古籍、珍品書畫。五代時的盜墓大賊溫韜盜發昭陵後,看到墓室“宏麗不異人間”。

曹操兩次聲明:死後“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墓內“無藏金玉珍寶”。現在遭古今多次盜掘後,還出土了這麼多東西。這是為什麼?難道曹操薄葬僅是一個噱頭?當然,不排除那些東西是兩具女骨的隨葬品和衣物上遺物。

就西高穴墓葬出土的文物,最後再來補充說一點。

考古發掘中,斷定墓主是誰的最好方法,是發掘出墓主、印璽、磚銘這些能直接證明墓主身份的東西。而判斷墓葬年代的最好辦法是出土“紀年銘”。從隨葬的錢幣中,也可以尋找到答案。

筆者不是研究古錢幣的,僅是個愛好者,這裏引用江蘇省書畫鑒定組主任委員李路平先生的觀點來說明——新發現的曹操墓在年代上可能有問題。

李認為,正常的殉葬錢幣作為古墓斷代依據是可行的。這次西高穴墓葬出土了4枚古錢幣,潘偉斌認為,“均為東漢五銖”(認定的過程不詳),這也是認定西高穴墓葬是東漢墓葬的依據之一。

第58節:◇ 薄葬墓中為何“寶物”頻出(3)

從公元25年到公元200年曹操去世,其間經曆了196年,這段曆史中貨幣的鑄造、流通、地域使用等頗為複雜。

“五銖錢”是中國古代的記重貨幣,主要行使於兩漢、魏晉南北朝,至唐高宗時停止。

五銖錢始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方孔圓錢,有周郭,背有內郭,法重五銖(約合3.5克),錢文篆書“五銖”兩字,故稱“五銖錢”。屬記重貨幣。

在中國曆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和政權,二十多個帝王鑄行、使用過五銖錢。大陸收藏界根據所處的朝代分為“西漢五銖”、“東漢五銖”、“曹魏五銖”等等,而各個朝代內又分若幹種類,如東漢五銖,就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孫述鑄“鐵五銖”、漢靈帝時鑄“四出五銖”、漢獻帝時鑄“直百五銖”等幾種不同種類。

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東漢首鑄五銖錢,樣式承西漢“宣帝五銖”風格,隻是“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較圓折;錢徑2.5厘米,重3.4~3.5克。

漢靈帝於中平二年(公元185年),鑄造“四出五銖”,所謂“四出”,指錢的穿孔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線至錢的外廓,線徑2.5厘米,穿孔約0.8厘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

公元190年,董卓廢少帝立獻帝,毀了秦始皇十二銅人來鑄小錢,錢徑1.21厘米,重0.51克,這是東漢史上所造的三次“東漢五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