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 終篇(1 / 2)

放下稿件,感覺到身旁的那束目光,我轉頭看著韓哲,他顯然有些驚訝。不及他發問,我直接解釋道:“Hans是我先生,那是我們的孩子,今年五歲。”

韓哲收回目光,別過頭去,輕輕說道:“你們這樣,真好。”

不知怎地,聽到這句,我的心口突地收緊了一下。轉念,我綻放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對他說:“我相信,你也會很好的!”

韓哲嘴角微微上揚,隔了一會兒,轉頭說道:“電視台還有一些事情,我先回去了,以後有機會再見。”

我點點頭,回應了一聲“好的”。然而,我心裏覺得,或許、可能,我們不會再見了。

我抬著頭,看到韓哲和手下人員交代了幾句,往門外走去。

我目送著他的背影,一點一點,漸漸消失在了盡頭,那一抹蕭瑟,一如那一年。

(下卷終)

行走在路上——《那時的我們》後記

二十六萬字,

四個月,

第一本拙作,

完結。

非常高興,在2014年的最後一天完成了這件年少時期一直想做的事情,為我去年碩果累累的枝幹添上了重重的一枚。

謝謝所有鼓勵我、支持我、幫助我的生活中與網絡上的朋友們!

感恩你們的陪伴,你們的包容,以及你們的耐心!

《那時的我們》之主線來源於我三年前做的一個夢——竊畫事件。現在想來,應該與當時喜歡上不少懸疑劇有關,才會產生這樣一個靈感。《致命魔術》、《穆赫蘭道》、《記憶碎片》等好幾部經典影片都是在那段時期看的。

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構建出來小說周圍的這一切,如同砌牆一般。當看到紅牆磚瓦逐漸矗立成為一幢高樓時,內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其中,必然會融入我自己的生活感悟,也會有我身邊朋友的不同經曆。但是全文各個主要脈絡,還是完全虛構的。文學的東西永遠都是出自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不然一灘流水賬,估計難有問津者。

有讀者說看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我是這樣子的。我想說,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裏麵有我的影子,也有你的影子。那些年輕時的浪漫與衝動、情竇初開時的患得患失、被人誤解時的痛苦與掙紮、失去所得時的無奈和傷懷,等等一切,誰能說沒有感受過呢?而糾纏於人物身上的癡、嗔、貪,試問又有誰可以擺脫得了呢?

此篇小說從大綱設立到最終的完稿,思路和發展基本是跟著最初的設想走的,不乏會有增加和調整,但都是小的地方和篇章。大體鋪下的線索和伏筆前後相互呼應,除了某些直至最後都沒有揭示的部分,不過相信細心的讀者也都猜測得七七八八了。至於答案,請允許作者保留這一揭曉的權利。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就因為不確定,才好玩,不是嗎?

猶記得,最後結局那天,好幾位是陪著等到12月31日的零點,因為我答應了會在這個時刻發布。然後,作者就被各種討論和交流環繞了一天,也知道你們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有對結局安排的“憤憤不平”。

放下稿件,感覺到身旁的那束目光,我轉頭看著韓哲,他顯然有些驚訝。不及他發問,我直接解釋道:“Hans是我先生,那是我們的孩子,今年五歲。”

韓哲收回目光,別過頭去,輕輕說道:“你們這樣,真好。”

不知怎地,聽到這句,我的心口突地收緊了一下。轉念,我綻放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對他說:“我相信,你也會很好的!”

韓哲嘴角微微上揚,隔了一會兒,轉頭說道:“電視台還有一些事情,我先回去了,以後有機會再見。”

我點點頭,回應了一聲“好的”。然而,我心裏覺得,或許、可能,我們不會再見了。

我抬著頭,看到韓哲和手下人員交代了幾句,往門外走去。

我目送著他的背影,一點一點,漸漸消失在了盡頭,那一抹蕭瑟,一如那一年。

(下卷終)

行走在路上——《那時的我們》後記

二十六萬字,

四個月,

第一本拙作,

完結。

非常高興,在2014年的最後一天完成了這件年少時期一直想做的事情,為我去年碩果累累的枝幹添上了重重的一枚。

謝謝所有鼓勵我、支持我、幫助我的生活中與網絡上的朋友們!

感恩你們的陪伴,你們的包容,以及你們的耐心!

《那時的我們》之主線來源於我三年前做的一個夢——竊畫事件。現在想來,應該與當時喜歡上不少懸疑劇有關,才會產生這樣一個靈感。《致命魔術》、《穆赫蘭道》、《記憶碎片》等好幾部經典影片都是在那段時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