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炫|浪小說,請訪問ncs.xvna.com

劍南驚變永貞難

作者:千裏行風

從唐順宗即位到暴病而亡僅僅一百餘天,然而就是在這短短百餘天中發生了一場激變——史稱“永貞革新”。它上承安史之亂,下啟朋黨之爭,中曆藩鎮割據,因而成為唐王朝重要的轉折點。但是,為什麼史書上記述甚少?為什麼在提及順宗死因和變法大臣王叔文最終命運時含糊其辭、語焉不詳?劍南節度使韋皋手握重兵,坐鎮一方,為什麼恰巧於此年暴卒?那個身份不明的緋衣人究竟是誰?何人才是真正的西川內線?在這風雨如晦、波詭雲譎的變法之夜,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會為此次革新做出怎樣的拚死一搏呢?謎底盡在書中,敬請期待……

故事緣起

更新時間2010-7-1 11:30:51 字數:1206

曆朝曆代發展至中期,難免弊政堆疊,動蕩頻仍,奸人弄權,民不聊生,我們一向推崇並引以為豪的大唐王朝自然也難成例外。安史之亂後,唐揮別了盛世,走向了衰落,行至德宗時期,各種矛盾更是愈演愈烈:藩鎮、宦官、貪汙、民變……二十六年!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卻政績乏然,非但如此,他姑息藩鎮,重用宦臣,疏離內閣,橫征暴斂,責令各地廣為進獻。即位二十六年後,德宗李適走完了驕奢剛愎的一生,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李誦,他就是唐順宗。

順宗為太子時,就與王叔文、王伾兩位翰林暢談過肅清時弊,重振朝野的長策,時為棋待詔翰林的王叔文提出了革新變法的策略:懲治五坊小兒、減免租稅徭役、收回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權(即皇家禁衛神策軍軍權)、削弱藩鎮勢力並逐步使其聽命於中央,當時還是太子的順宗深以為然,並決計登基後厲行變法,以重現盛世氣象。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李誦在德宗彌留之際突然喑啞難言,行動不便,照現在來看,應該是中風不語,在王叔文等人的攙扶之下,太子李誦即位稱製,史稱唐順宗。唐順宗在位僅半年,卻推行了唐朝曆史上最為轟轟烈烈的一次變法革新——“永貞革新”(唐順宗年號為永貞)。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為變法中堅,力行新政,矢誌不渝,數月之內,出台多部新法,百姓無不拍手稱讚,但是,對於舊勢力利益的衝擊也同樣收到了更為猛烈的反作用力……進入五月,唐順宗病情越來越重,很快便無法聽政,這對於新政一派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而後,宦官俱文珍等人控製了順宗,收服了太子李純,使之聽任於自己,又與一幹守舊大臣及藩鎮節度使聯合起來,對新政一派實行了瘋狂的報複!困獸猶鬥,何況這般為社稷蒼生蹈死不避的激昂慷慨之士!

歐陽修的《新唐書》主要采用了韓愈撰《順宗實錄》,然而韓愈為守舊派大臣,全力打壓變法勢力,其記述自然不足以全信。然而,從眾目睽睽的事件中,我們可以進行推理分析,甚至可以做些合理的演繹。讀史的時候就很是奇怪:在俱文珍忙前忙後,準備對付革新大臣之時,王叔文等人難道就坐等其來,束手待斃嗎?當然不會。權傾一時的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死了?這和藩鎮新政有什麼聯係?肯定有關係。俱文珍矯詔削去王叔文翰林一職,相當於罷免了王叔文內相的權利,而此後,韓愈卻說,王叔文似有歸附俱文珍、放棄新政之意?哈,真要是那樣,就不會有為變法新政死難的“二王”,以及被流配外放的“八司馬”了。

《劍南驚變永貞難》大體上,應該算作帶有懸疑推理色彩的正史演義小說,至少寫作的時候一直是秉承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據理推出,合理演繹”的標準。嗬嗬,這也算是一種自我宣傳吧。那麼,閑言少敘,行風也少作矜誇,我們的故事就從唐順宗永貞元年,即公元805年的五月,王叔文被削去翰林之職說起……

第一章俱文珍矯詔奪相權 王叔文劍南行險招

更新時間2010-6-2 20:40:40 字數:3388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五月末,暮,禁中翰林院內,院內僚屬均已各自還家,唯王伾、王叔文叔侄二人對坐屋中沉默不語。今日王叔文在內廷的最後一日,辰牌時分宦官俱文珍帶一幹閹黨前來宣詔,革除王叔文翰林學士之職並不得擅入禁中。二王心如明鏡:此乃俱文珍等人趁皇帝病重矯詔行事,心中不平但又不得不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