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炫|浪小說,請訪問ncs.xvna.com

呼風喚雨的牛人實錄:民國大腕

第一部分 回首向來蕭瑟處 第1節:隻為袁世凱一人“出版”的荒唐報紙(1)

森林密層層,獨自慢慢行;

紅葉和綠葉,天然畫圖成。

馮玉祥

隻為袁世凱一人“出版”的荒唐報紙

民國名士劉成禹、張伯駒所著的《洪憲紀事詩》中,有這樣的詩句:“群言舉世已滔滔,假印刊章孰捉刀?”說的是中國新聞史上最大的醜劇——偽版《順天時報》,發行量隻有一份,隻供剛登上“中華帝國”皇帝寶座的袁世凱“禦覽”。

《順天時報》是1905年在北京地區創刊發行的一份報紙,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侵略中國所進行的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是日本外務省在華辦的中文報紙,是一份“學中國人口氣”供中國人閱讀的中文報。發行量曾經達到一萬七千多份,一度成為華北地區第一大報紙。

民國初年袁世凱當政時,很重視這份報紙的動向。後來袁世凱陰謀恢複帝製,他的大兒子袁克定為當上“太子”而推波助瀾。

袁世凱有一妻九妾,有十七個兒子、十五個女兒,袁克定是袁世凱的長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出。袁世凱對袁克定十分重視,抱有殷切期望,這從袁克定的名字中就可看出。袁克定的乳名叫“繼光”,“繼光”的含義,用袁世凱的原話說是:“繼吾先人之光也。”由於袁世凱的著意培養,袁克定不僅舊學功底深厚,而且德語和英語都相當不錯,袁世凱與洋人交涉時,經常由袁克定充當翻譯。在他的書房裏,堆滿了德文和英文書籍。所以,袁克定很有抱負。辛亥革命後他極力鼓動帝製,其手段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利令智昏的袁克定為促使老子下決心複辟,竟偽造了一份天天刊載擁護讚成複辟帝製的報紙。袁世凱看到後,自然十分高興,真以為輿論對自己稱帝有利。袁克定炮製的這份隻出版一份的偽宮廷版的《順天時報》,在中國報紙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

不久以後的一天,袁世凱正在臥榻之側小憩,女兒拿來一包花生米孝敬其父。袁世凱打開包裹花生米的報紙,一看竟是“真版”《順天時報》,上麵刊載的都是聲討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消息,與其一向閱讀的《順天時報》大相徑庭,尤其是上麵刊載的那些討袁反袁以及護國軍挺進四川的消息,在袁世凱讀的那份偽版《順天時報》上卻一字未提。

袁世凱這才如夢初醒。怒不可遏的他把袁克定找來,問明情況,氣憤至極。袁克定忙跪下求饒,袁世凱拿起皮鞭就打,邊抽邊罵:“孽子!欺父誤國!”可憐的“皇儲”,隻好跪著領受“家法”。

袁世凱身後的兩大謎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複中國的君主製,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但是,袁世凱稱帝的倒行逆施,遭到了舉世反對。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製複活,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段祺瑞甚至致電袁世凱:“恢複國會,退位自全。”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袁世凱的稱帝提出警告和抗議。

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接著,各省接連宣布獨立。北洋派內部更是危機四伏,以往在北洋一呼百應說一不二的老袁,成了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

無奈之下,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製(稱帝僅八十三天,史稱“八十三天皇帝夢”),恢複“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支持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陝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係。5月下旬袁憂憤成疾。袁世凱陷入四麵楚歌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心理遭受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的交煎之下,於1916年6月6日撒手人寰,時年五十七歲。他死後,留下了兩個謎。

第一部分 回首向來蕭瑟處 第2節:隻為袁世凱一人“出版”的荒唐報紙(2)

袁世凱為什麼要葬在安陽?

袁世凱死後的兩個多月,即1916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安陽曆史悠久,人文薈萃,不僅是“七大古都”之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所在地、漢字之都、甲骨文之鄉、《周易》的誕生地、上古顓頊帝嚳二帝陵墓所在地、隋唐瓦崗寨起義地、嶽飛故裏。

袁世凱老家位於河南省東南部的項城(項城至今保存有各式建築248間的“袁世凱故居”,以及有清代宮廷式建築群典型風格的“袁世凱行宮”),可他死之後為什麼要葬在河南省最北部的安陽呢?

對此,袁世凱生前含糊其辭,近代史家也各有各的說法,莫衷一是。

從現存文獻看,早在袁世凱歸隱的1910年冬天,他就為自己選擇好了墓地,但究竟在何處他沒有明說。1911年6月,他在致端方的信中寫道:“兄衰病日增,行將就木,牛眠之區,去冬已卜得一段。”據其子袁克文記述,袁世凱自選的墓地在太行山中。他寫道:“昔先公居洹時,曾自選窀穸(音zhūnxī,意墓穴)地,在太行山中,邃而高曠,永安之所也。”袁氏後人最後討論葬於何地時,袁克文提出按其父生前的意願辦,但長子袁克定堅決反對,決定將其葬在彰德府洹上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