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就堅持給知名人士寫信,令他開心的是很多時候對方都會回信給他。直到現在,他還保持著這個習慣,給自己敬仰的人發陌生的電郵,而且他幾乎每封郵件都能收到回複。多數人和他建立了長期的聯係,也給邁克爾創造了很多的機遇。不過,邁克爾從不向對方提什麼要求,他第一次寫信基本上都是感謝他們所做的事,或者讚揚他們的成就,或者問一個簡單的小問題,或者要求給對方提供某些幫助。邁克爾沒有等別人邀請他,而是自己先踏出第一步,主動與對方聯係。

大量研究表明,勇於增強個人技能、樂於嚐試新鮮事物的人,比如黛博拉鄧恩和邁克爾迪林,他們成功的可能性遠遠高於那些認為自己才能有限的人。後者被自己的固有技能束縛,認定自己隻能擔任某些特定角色。斯坦福大學心理學係的卡蘿爾德韋克(CarolDweck)對此進行了深刻的論述,說明對自己擅長的事持固定型心理定向的人,從長期來看,不如那些持成長型心理定向的人。卡蘿爾的著作關注人們對待自我的態度。在她看來,固定型心理定向的人很少敢於冒險,害怕連自己固有的能力也失去;而成長型心理定向的人則敢於冒險,傾向通過更努力地工作達成目標。他們樂意嚐試新鮮事物以增強自己的能力,還在嚐試過程中不斷學習全新的技能。

製造一個“超級錢包”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有待填補的空缺呢?其實很簡單,第一步是學做有心人。我設計學院的同事們發明了一種練習,點出了機遇發掘的精髓。在這個練習中,每個參加者都得把錢包拿出來,分成兩人一組後開始互相詢問。他們集中從用錢包購物和存放卡與票據等方麵,討論對自己錢包的喜愛和不滿。

最有趣的情形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把錢包掏出來,那些錢包,有的幹淨整潔,有的潮流時尚,有的塞滿錢,有的裝滿照片和收據,還有的裏麵隻放了一枚回形針。很顯然,錢包對每個人的作用不盡相同。詢問環節透露了每個人是如何使用錢包的,錢包對他們而言代表著什麼,以及他們為了超越錢包的局限性功能而開發出來的新用途。我還沒見過有誰對自己的錢包百分百滿意的,總有哪個地方不完美,需要改善。事實上,大多數人的錢包都在某個方麵讓其抓狂。他們談論著對自己錢包的不滿,如錢包的大小,錢包不方便找東西,以及想在不同的場合配不同的錢包等。

第33節:製造一個“超級錢包”(2)

詢問環節結束後,小組中每個人都要為對方——他們的“顧客”設計製作一個新錢包。設計材料僅限於紙、膠帶、記號筆、剪刀、回形針等東西,他們也可以使用室內的其他任何東西。設計過程用了大約半小時。當新錢包的模型完成後,他們就向“顧客”推銷這款錢包。基本上,新設計的錢包都會解決“顧客”的最大問題。新的設計概念讓他們很興奮,他們表示如果市麵上真有類似錢包賣的話,會毫不猶豫地買下它。有些錢包的設計帶有科幻色彩,例如可以印鈔票的錢包,不過,這樣的錢包隻有優秀的設計師顯然是不夠的。

這個練習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第一,錢包是個象征,說明問題處處存在,甚至就在你的身邊。第二,發現這些問題並不耗時耗力。事實上,人們通常很樂意傾訴問題。第三,通過嚐試,能快速獲取反饋,不過反饋信息可能不完善。嚐試也不費多少精力、資源與時間。第四,即使解決方案不正確,為此付出的成本也不高,這時候隻需從頭開始,繼續嚐試,直至找到正確的方案。

我給許多人做過這個練習,有小型團隊、大型團體,有孩子,有醫生,還有公司管理人員。每次做完,參加的人都會感到驚訝,事物總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意識到這一點原來如此簡單——從錢包、鞋帶到背包、軟件、餐館、加油站、汽車、服飾、咖啡館,等等。用不著等別人給你布置任務才開始找事物的可改進之處,事實上,所有成功的創業者都會自然而然地這麼做。他們到哪兒都很留心,家裏、公司、雜貨鋪、飛機上、沙灘上、診所中、棒球場,處處留意,因此,他們掌握了大把的機會,可以彌補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