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更多更新TXT好書請關注炫|浪小說,請訪問ncs.xvna.com

《過去的大學》

《過去的學校》的“過去”,並沒有追溯到那麼遠,大體上是從清末維新變法、初設新式學堂的時候寫起。而寫這些“過去的學校”的老先生們,像蔡元培、沈尹默、劉仙洲、茅盾……也多是五四時代的人。他們或者是五四時代的校長、教師,或者是五四時代的學生。也有晚於五四時代的,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抗戰時期的都有。下限則斷在一九四九年,也就是建國以前。建國以後,那就隻能說是“現在”,不能叫“過去”了。

***************

*《過去的大學》第一部分

***************

蔡先生出任北大校長後,在我心中就有一個念頭,北京大學應當辦好,蔡先生負重名,我們應當幫助他把北大辦好。有一天,我去看蔡先生,和他作了一次長談。  我說:“蔡先生,這次北洋政府借您的招牌來辦北大。到了有一天,您的主張和政府有所不同,他馬上就會趕走您。所以,你現在對北大應進行改革,但有一點要注意,凡改革一件事,要拿得穩,不然的話,一個反複,比現在更壞。”          ——沈尹默

---------------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曆(1)

---------------

北京大學的名稱,是從民國元年起的;民元以前,名為京師大學堂,包括師範館、仕學館等,而譯學館亦為其一部。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譯學館教員,講授國文及西洋史,是為我在北大服務之第一次。

民國元年,我長教育部,對於大學有特別注意的幾點:一、大學設法、商等科的,必設文科;設醫農工等科的,必設理科。二、大學應設大學院(即今研究院),為教授、留學的畢業生與高級學生研究的機關。三、暫定國立大學五所,於北京大學外,再籌辦大學各一所於南京、漢口、四川、廣州等處(爾時想不到後來各省均有辦大學的能力)。四、因各省的高等學堂,本仿日本製,為大學預備科,但程度不齊,於入大學時發生困難。乃廢止高等學堂,於大學中設預科(此點後來為胡適先生等所非難,因各省既不設高等學堂,就沒有一個薈萃較高學者的機關,文化不免落後;但自各省競設大學後,就不必顧慮了)。

是年,政府任嚴幼陵君為北京大學校長。兩年後,嚴君辭職,改任馬相伯君。不久,馬君又辭,改任何錫侯君;不久又辭,乃以工科學長胡次珊君代理。民國五年冬,我在法國,接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我回來,初到上海,友人中勸不必就職的頗多,說北大太腐敗,進去了,若不能整頓,反於自己的聲名有礙。這當然是出於愛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數的人說,既然知道他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我到底服從後說,進北京。

我到京後,先訪醫專校長湯爾和君,問北大情形。他說:“文科預科的情形,可問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問夏浮筠君。”湯君又說:“文科學長如未定,可請陳仲甫君;陳君現改名獨秀,主編《新青年》雜誌,確可為青年的指導者。”因取《新青年》十餘本示我。我對於陳君,本來有一種不忘的印象,就是我與劉申叔君同在《警鍾日報》服務時,劉君語我:“有一種在蕪湖發行之白話報,發起的若幹人,都因困苦及危險而散去了,陳仲甫一個人又支持了好幾個月。”現在聽湯君的話,又翻閱了《新青年》,決意聘他。從湯君處探知陳君寓在前門外一旅館,我即往訪,與之訂定。於是陳君來北大任文科學長,而夏君原任理科學長,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舊貫。乃相與商定整頓北大的辦法,次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