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統治著日本》

作者:俞天任(冰冷雨天)

一.官僚的日本

上世紀20年代,世界規模的大恐慌使得馬克㊣

日本人有個不管幹什麼都會將其進行專門化或者精英化的特性,無論幹哪行到了日本都會有一個“資格”問題。比如互聯網剛普及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使用ISDN上網的階段,那時的日本甚至有一個專門為用戶安裝ISDN調製解調器的資格。在連簡單地安裝一個調製解調器都需要專門資格的國家,在“做官”或者“從事行政管理”這樣一個範圍極廣而且其中不少專業確實需要很專門的知識的時候,資格當然就更加重要了。

何謂資格?資格又是從何來呢?

在現代社會裏,資格是指為法律或是社會常識所公認的從事某項工作或者活動所需要的技能或能力,這種資格一般是經過某種公開的競爭考試(merit system)而來。實際上在現代之前的社會裏也有同樣的資格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采用的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廣泛的方法就是——世襲。全世界都用過這種方法並且還在繼續使用中,特別是在一些手藝領域中,“子承父業”是當然的歸結,俗話中所謂“木匠的兒子會使斧”就是對這種世襲製資格最形象的描述和認可。而日本的世襲範圍則比別的任何國家都要廣得多,不但打鐵抓魚這些行當是世襲,就連茶道花道,寫毛筆字演歌舞伎這些明顯需要藝術天才的行當在日本都是世襲的。

當然在古時候的日本,行政官員也應該是世襲的,而且確實日本古代行政官員就是世襲的。

中國雖然有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曆史,但是行政官員卻沒有“世襲”一說。中國人認為行政官員需要具備某種資格,因此中國在世界上最早采用了公開的競爭考試(merit system)也就是科舉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雖然在中國曆史上存在過並且現在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世襲官員現象,但那並不是合法的存在,那隻是一種腐敗而已,從不被任何統治集團所公開認可的。所以當中國人聽說行政官員也能世襲時可能會覺得意外,但古代日本的行政官員確實是世襲的,那些世襲的行政官員就是所謂“武士”。

日語中的“武士”這個字很容易給人一種“武官”,“武將”,“軍人”,或者是西洋文化中的“騎士”那樣的印象,實際上古代日本的“武士”要比這些角色都要複雜。

武士在日本是一種世襲的社會地位。雖然武士們能跨著刀滿街走,但他們並不完全是真正的職業軍人。雖然武士們有時候也為領主們去打仗,但武士們的職業並不是從事戰爭。實際上在更多的時候,武士是一群幫助領主管理莊園和財產的官吏,日語中表示武士的另一個漢字是“侍”(サムライ、samurai),這才表達了武士和領主的真正關係——侍服。所以日本武士並不是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打手,而一般都會打幾下算盤,背得幾首漢詩,也正是因為有這個家學淵源,所以在明治維新剛開始時選拔出來的所謂人才出身於武士家庭的不少,那不是考試時有人開後門,而是因為當時包括陸軍士官學校在內的大部分學校的入學考試考的就是四書五經,那玩意武士家的孩子背得滾瓜爛熟。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就是那種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方,絕大多數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所謂“行政管理”也就是收一下租稅,處理一下鄰裏糾紛,夫妻吵架,處罰偶爾抓著的小偷強盜,和老時候中國那些在縣衙門裏麵的知縣老爺所幹的那些事一樣,凡正常人沒有不能幹的。據說李鴻章曾經說過一句“官是最好當的,如果有人連官都不會當,這人也就笨到家了”的話,估計這句話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果說“當官”就是“行政管理”的話,那時候比現在可要容易多了。

不管是叫“當官”還是叫“行政管理”,主體都是人,沒有人來當官,行政管理就玩不轉。但剛開始的明治政權就是沒有人。因為那麼多年來所謂天皇也就是有個“天皇”的名義而已,沒什麼真的需要他去過問的東西,其實要較真的話,就連幕府政權自己所管的也就是江戶,現在的東京而已。其他地方的行政都是各個藩自己在管,和幕府政權沒什麼關係,當然也就更沒天皇的什麼事了。可現在說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