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詞史》書後(1 / 1)

諸葛君早年讀碩期間曾從陶學詞,其碩士論文是《賀鑄詞研究》。後追隨鬱賢皓先生讀博,其博士論文是《徽宗詞壇研究》。後又師從黎虎先生研治宋史,其“出站報告”是《宋代宰輔製度研究》。近年來凡宋詞係列論文,無不在北宋範疇演繹其研究熱點。

一位至為理想的同誌與同道。

倘為諸葛君著想,這一不情之請是名實相副的額外負擔。不過,諸葛君一向是友情至上主義者。教務的繁冗,筆耕的勞頓,家事的艱窘都不能淡化他玉成《北宋詞史》的熱忱。他慨然應允了。

一年半以後,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諸葛君為《北宋詞史》劃上最後一個句號。他竭盡心力,最大限度地去靠攏陶的治學軌跡。

如今的《北宋詞史》,在諸多方麵,已全然不同於由陶獨撰的《北宋詞壇》。在風格上也不盡同於由陶主持的《南宋詞史》。甚至可以說,倘陶在世,由陶主筆到底的那部書與眼前的這部書之間,也必定存在某種差異。

我們手中的《北宋詞史》貫通著陶與諸葛兩代學人的心誌,活躍著諸葛與陶兩代學人的神髓。年紀、閱曆、性情、誌趣、文化積澱、思維慣性、研究方法的相同或相異,給這部書以天然的多元互補、繁富開放的優勢,有益於它遠離武斷與偏淺,還有助於它貼近客觀與精微。

當然,也不排除因審美興奮點的差異而留下的難以彌合淨盡的某種痕跡。這痕跡如同默契一樣,都是可寶貴的。試想,兩代人的合作,尤其是一位生者對逝者的續寫,假如果真達到天衣無縫、了無痕跡的境地,豈不是太古怪、太離奇、太神秘麼?

不知道人走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

我總是以為,匆匆離去的陶由於攜帶著太多的遺憾而難以瞑目。《北宋詞史》的未了,便是他一大牽掛。

多麼希望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的那一天,捧上一冊飄著墨香的《北宋詞史》,去陶棲居的陵園焚化,以告慰逝者在天之靈,並為至真至善的諸葛君祈求永遠的神佑。

2002年7月於哈爾濱市

諸葛君早年讀碩期間曾從陶學詞,其碩士論文是《賀鑄詞研究》。後追隨鬱賢皓先生讀博,其博士論文是《徽宗詞壇研究》。後又師從黎虎先生研治宋史,其“出站報告”是《宋代宰輔製度研究》。近年來凡宋詞係列論文,無不在北宋範疇演繹其研究熱點。

一位至為理想的同誌與同道。

倘為諸葛君著想,這一不情之請是名實相副的額外負擔。不過,諸葛君一向是友情至上主義者。教務的繁冗,筆耕的勞頓,家事的艱窘都不能淡化他玉成《北宋詞史》的熱忱。他慨然應允了。

一年半以後,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諸葛君為《北宋詞史》劃上最後一個句號。他竭盡心力,最大限度地去靠攏陶的治學軌跡。

如今的《北宋詞史》,在諸多方麵,已全然不同於由陶獨撰的《北宋詞壇》。在風格上也不盡同於由陶主持的《南宋詞史》。甚至可以說,倘陶在世,由陶主筆到底的那部書與眼前的這部書之間,也必定存在某種差異。

我們手中的《北宋詞史》貫通著陶與諸葛兩代學人的心誌,活躍著諸葛與陶兩代學人的神髓。年紀、閱曆、性情、誌趣、文化積澱、思維慣性、研究方法的相同或相異,給這部書以天然的多元互補、繁富開放的優勢,有益於它遠離武斷與偏淺,還有助於它貼近客觀與精微。

當然,也不排除因審美興奮點的差異而留下的難以彌合淨盡的某種痕跡。這痕跡如同默契一樣,都是可寶貴的。試想,兩代人的合作,尤其是一位生者對逝者的續寫,假如果真達到天衣無縫、了無痕跡的境地,豈不是太古怪、太離奇、太神秘麼?

不知道人走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

我總是以為,匆匆離去的陶由於攜帶著太多的遺憾而難以瞑目。《北宋詞史》的未了,便是他一大牽掛。

多麼希望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的那一天,捧上一冊飄著墨香的《北宋詞史》,去陶棲居的陵園焚化,以告慰逝者在天之靈,並為至真至善的諸葛君祈求永遠的神佑。

2002年7月於哈爾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