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顧準

王元化序

陳敏之序

第01章 希臘思想、基督教和中國的史官文化

第02章 僭主政治與民主——《希臘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臘的僭主政治(譯文)

附二:托馬斯“政治學”語錄

第03章 關於海上文明

第04章 統一的專製帝國、奴隸製、亞細亞生產方式及戰爭

第05章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文明

第06章 《馬鐙和封建主義——技術造就曆史嗎》譯文及評注

第07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

第08章 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

第09章 科學與民主

第10章 要確立科學與民主,必須徹底批判中國的傳統思想

第11章 直接民主與“議會清談館”

第12章 民主與“終極目的”

第13章 老子的“道”及其他

第14章 論孔子

第15章 評韓非

第16章 一切判斷都得自歸納,歸納所得結論都是相對的

第17章 辯證法與神學

附一:從詩到散文

附二:顧準傳略

評論:兩代人的良師益友

點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

顧準論:人類是否真正需要理想主義

遲到的理解

時代的良心

顧準、市民社會與民間

陳寅恪與顧準

讀顧準

新知識分子----顧準

從紅樓夢到顧準

“馬背學者”顧準追憶

顧準在“文革”中

顧準二三事

1959:誰在思考——讀《顧準日記》劄記

由顧準的一封信想到王芸生

真理與真人- 關於顧準

英雄肝膽 兒女心腸--記顧準和他的妻子、兒女

顧準日記·編後記

⊙思⊙兔⊙在⊙線⊙閱⊙讀⊙

研究顧準引起的小風波——讀《李銳其人》

“顧準熱”、“陳寅恪熱”及其他

讓我向你推薦一本書-----《顧準全傳》

原載:讀書

網友 推薦

讀書

王元化序

這不是一本為發表所寫的著作,而是作者應他兄弟的要求斷斷繼繼寫下來的筆記。時間是從1973年到1974年作者逝世前為止。我要說這是近年來我所讀到的一本最好的著作:作者才氣橫溢,見解深邃,知識淵博,令人為之折服。許多問題一經作者提出,你就再也無法擺脫掉。

它們促使你思考,促使你去反省並檢驗由於習慣惰性一直紮根在你頭腦深處的既定看法。這些天我正在編集自己的書稿,由於作者這本書的啟示,我對自己一向從未懷疑的某些觀點發生了動搖,以至要考慮把這些章節刪去或改寫。這本書就具有這樣強大的思想力量。

如果要我勾勒一下我從本書得到的教益,我想舉出下麵一些題目是我最感興趣的。這就是作者對希臘文明和中國史官文化的比較研究;對中世紀騎士文明起著怎樣作用的探討;對宗教給予社會與文化的影響的剖折;對奴隸製與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闡發;對黑格爾思想的批判與對經驗主義的再認識;對先秦學術的概述等等。這些文章都顯示了真知卓見,令人讚佩。作者的論述,明快酣暢,筆鋒犀利,如快刀破竹。許多糾纏不清的問題,經他一點,立即豁然開朗,變得明白易曉。我覺得,這不僅由於稟賦聰穎,好學深思,更由於作者命運多蹇,曆經坎坷,以及他在艱苦條件下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這使他的思考不囿於書本,不墨守成規,而滲透著對革命對祖國對人類命運的沉思, 處處顯示了疾虛妄求真知的獨立精神。 他對於從1917年到1967年半世紀的曆史,包括理論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問題的湧現,都作了認真的思索,這些經過他深思熟慮概括出來的經驗教訓,成為他的理論思考的背景,從而使他這本書成為一部結合實際獨具卓識的著作。讀了這本書我不能不想,是什麼力量推動他這樣做?請想想看,他很早參加革命,解放不久在三反整黨中就被打下去。文革前曾兩次戴上了右派帽子,一次在1958年,一次在1965年。據我所知,這是絕無僅有的。文革開始,唯一關心他的妻子自殺了,子女與他劃清界線。他斷絕外界來往,孑然一身,過著孤獨淒苦的生活。在異地的弟弟和他通信,他寄給他大量筆記。讀了這些凝聚著智慧和心血的文字,不得不使人為之感動。他的這些筆記是在十年浩劫的那些黑暗日子裏寫的,沒有鼓勵,沒有關心,也沒有寫作的起碼權利和條件,也許今天寫出來,明天就會淹沒無聞,甚至招來橫禍。這是怎樣的毅力!我由此聯想到曆史上那些不計成敗,寧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人物。記得過去每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總是引起了內心的激蕩,真所謂展卷方誦,血脈已張。為中國文化作出貢獻的往往是那些飽經憂患之士。魯迅稱屈原的《離騷》: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萬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不敢言。他指出達到這種高超境界是基於思想的解放,擺脫了世俗的利害打算。倘用他本人的話說,這就是:靈均將逝,腦海波起,茫洋在前,顧忌皆去。我想,本書作者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大概也是一樣,對個人的浮沉榮辱已毫無牽掛,所以才超脫於地位、名譽、個人幸福之外,好像吐絲至死的蠶,燒燃成灰的燭一樣,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義無反顧,至死方休。所以,在造神運動席卷全國的時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對個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風靡思想界的時候,他是早最衝破教條主義的人。僅就這一點來說,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樣的人,整整超前了10年。在那時代,誰也沒有像他那樣對馬克思主義著作讀得那樣認真,思考得那樣深。誰也沒有像他那樣無拘無束地反省自己的信念,提出大膽的質疑。照我看,凡浸透著這種精神的所在,都構成了這本書的最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