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至1999年寒暑假,我跟施工隊日日夜夜泡在一起。1997年,我要求施工隊把與危樓相連的一棟舊樓拆了。因為我發現該樓鋼筋鏽蝕,我怕建築質量差的舊樓會使危樓更危。1998年,我發現危樓樓板縫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紙袋、竹竿、草繩、布條等雜物,我又氣又怕。我讓施工隊在板縫中老老實實、結結實實地灌注混凝土。灌注時,我不錯眼珠地盯著。灌注一般在夜裏進行,他們不睡我也不睡。1999年,我又讓施工隊將危樓裏的磚欄杆拆掉,換上美觀結實的鋼管欄杆。後來,我又對這棟樓動了大手術。該樓共有22根承重柱子,直徑37厘米,為牢固結實,我加粗為50厘米。這棟實驗教學樓,修建時花費17萬元,而加固又花了43萬元。記者:學校雇了監理,您為什麼還盯著?

葉誌平:我不放心。監工三年,我學會了看圖紙。一次,我發現圖紙與施工不符,該灌混凝土的地方沒灌,及時指出後,他們立刻改正了。2002年,我們蓋了一座新教學樓。樓外牆麵貼的是紅色大理石麵,當時施工隊用水泥粘,我看了就不踏實,我怕它掉下來砸著學生。一次在成都,偶然看到某銀行在貼牆麵,即在每塊大理石上打四個孔,然後用釘子釘在牆體上,最後用水泥粘好。這個辦法好,可謂雙保險,我立刻采納了。地震時,我注意到我們學校的大理石也安然無恙。

緊急疏散用音樂緊急疏散不容易讓人緊張

記者:您是怎麼想起讓孩子們練緊急疏散的?

葉誌平:2003年,我校蓋了一幢女生公寓樓。當時我想如果停電或者火災,怎麼能讓孩子們井然有序地迅速出樓呢?2004年,我就搞了個緊急疏散演習。我一看效果不錯,就從公寓樓疏散演習擴大到全校。每學期組織一兩次緊急疏散演習。記者:有沒有反對意見?

葉誌平:有。一些學生及家長認為沒事找事。記者:疏散路線是怎樣的?

葉誌平:學校製定的疏散路線周密有序。兩個班疏散時各排成單行,各用一邊樓梯。下樓時,為免堵塞逃生通道,二樓、三樓的學生要跑得快些,四樓、五樓的學生要跑得慢些,否則在樓道中造成人流積壓。疏散到操場上後,各班位置是固定的。教室內一般是9列8行,前4行從前門撤離,後4行從後門撤離,每列走哪條通道,學生們爛熟於心。教師對自己的站位也爛熟於心。比如正對樓梯口的教師,聽到緊急疏散的音樂後,立刻站在柱子處進行疏導。至於哪天演習,學生不知道。我要特別說明的是,緊急疏散不比速度,隻講評各班存在的問題。記者:為什麼采用音樂緊急疏散,而不用廣播?

葉誌平:廣播容易讓人緊張。我校辦學宗旨之一——人本化服務。音樂提示即是人本化的具體表現。比如,到操場上集合,我們播放“運動員進行曲”。我們從不搞緊急集合,播放三遍“運動員進行曲”,師生們便各就各位了。記者:地震時,師生們是按平時訓練疏散的嗎?

葉誌平:是。老師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學生們立即照辦。老師們迅速打開教室前後門,這樣做是怕地震扭曲了房門。地震一過,各就各位迅速疏散到操場,僅用1分36秒。那天,連懷孕的老師都按平時訓練行事。她死死抓住黑板跪在講台下。記者:除疏散外,在安全上還有哪些措施?